畢節是我國典型的喀斯特石山區,山高坡陡、土地貧瘠,但在當地連綿的山巒之下,蘊藏著豐富的水能、礦產等資源,是我國西部重要的能源資源“聚寶盆”。長期以來,較為粗放的資源開采方式,未形成集聚效應,讓畢節長期難以擺脫“富饒的貧困”。
畢節市金沙縣新化鄉新龍村礦區復綠治理點,礦山染綠,青草叢生。世界先進微生物改造重金屬污染技術,讓這里用礦渣填平的山溝,種上了大片有機蔬菜。食用菌大棚、蜜桃基地、布朗李基地陸續建起,礦井塌陷造成的地坑被改造成碧波蕩漾的人工湖,白鷺在水面上翩翩起舞。
“就是這里,過去小煤窯遍地,山上千瘡百孔,寸草不生。”承擔復綠工程的貴州勝小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工程師戴志東告訴記者。按照國家政策,小煤窯紛紛關停,僅2017年畢節就關停煤礦27家,占貴州省關停總數的40%,數量在省內居首。但深受重創的生態環境無法自我修復。在畢節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許多煤礦企業轉型做起生態產業,勝小源就是其中之一。
公司按照“礦區變園區,農民變工人,資源變資金”的“礦區三變”建設思路,通過實施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移民搬遷、土地復綠等工程,將項目區打造成集旅游、觀光、研發、規模化種植于一體的大健康產業園,探索一種“礦山環境綜合治理+旅游資源開發+精準扶貧+安全高效農業”模式,增強產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金融扶貧的礦區扶貧動力,促進農民增收。目前,園區主要規劃有農產品交易市場及綜合服務區、生態休閑餐廳、溶洞及礦洞觀光區、山體公園、民族文化村落、蔬果花卉種植等功能區,園區內已栽種樹苗9.2萬棵,種植優質果樹320畝、花卉200多畝。
堅定不移地走生態發展道路,讓畢節這片資源富饒的大地升騰起致富的希望,告別“富饒的貧困”已不是夢想。
守住“綠色的財富”
30年前的畢節,山高谷深、土地破碎、切割度大,相對高差超過2000米,生態較為脆弱,加上落后陳舊的生產生活觀念,當地農民一直把“上山開荒”和“多子多福”視作解決長遠生計問題的出路,陷入“越生越窮、越窮越墾、越墾越生”的惡性循環。
30年前的赫章縣河鎮鄉海雀村是這種狀況的典型代表。這個海拔2300米的村落,高寒多山,土層薄,“開荒開到邊、種地種到天,種下一坡地、收回一籮筐”。村民多數住著由樹枝圍起四壁透風的“杈杈房”,人畜同居,極度貧困。有800多人的海雀村耕地1.68萬畝,森林覆蓋率不到5%,水土流失嚴重,石漠化程度驚人。
如今,海雀村全村30多個“和尚坡”已是萬畝林海,崇山峻嶺滿目青翠,森林覆蓋率飆升到82.5%。林茂糧豐人民富足,家家建起新房。2016年,海雀村成功實現脫貧。
海雀村成為畢節試驗區生態建設的先行者。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綠色發展理念,讓畢節人民收獲了生態紅利。
百里杜鵑是國家5A景區,綿延125.8平方公里,是迄今為止已查明的世界上面積最大、種類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杜鵑林。每年花期,漫山遍野的杜鵑花競相開放,蔚為壯觀,大量游客慕名而來。
張正懷是百里杜鵑景區藝術團的一名民歌手,每到旺季團里每天為游客演出兩場,平均每場都有三四百人觀看,他靠演出每月能掙4000元。而兩年前,他還在百里杜鵑溝底煤礦當礦工,危險不說,掙得也沒現在多。張正懷說,保護杜鵑花給了他好日子。
“過去花海無人保護,杜鵑花甚至成了挖煤指示標,因為花的地下通常都有大量的煤。花山被挖殘、綠樹被砍光、水源被截斷,百里杜鵑觸目驚心。”景區藝術團副團長易波也曾跑過4年煤炭運輸,他頗為惋惜地回憶起10多年前。百里杜鵑國土資源分局的數據顯示,2008年年初景區非法采煤涉及29個村1134口采煤窩點,非法采石場11個,非法采煤采礦從業人員有3000余人。
隨著百里杜鵑景區的發展,情況得到了徹底改變。一方面,景區嚴厲打擊非法采煤采礦,著力構筑生態旅游保護屏障、修復景區生態,另一方面,“來景區旅游的人越來越多,大家紛紛做起了餐飲、農家樂。有了安全又賺錢的活干,自然就不會再從事危險性高、不可持續的煤礦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