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泥人網】編者按2017年12月31日《水泥玻璃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工信部原〔2017〕337號)(以下簡稱《實施辦法》)出臺,以此推動水泥、玻璃等相關產業技術進步,優化結構布局。
據中國建材聯合會以及中國水泥協會調查統計,2018年1月份以來,部分省新公布13條熟料生產線產能置換新建項目方案,年產能近2000萬噸,全年延續項目和置換項目總計熟料產能6500萬噸以上,其中涉及產能置換的熟料產能在4100萬噸。
如何嚴防新增產能,確保《實施辦法》有效落實?
7月13日,中國建材聯合會會長喬龍德一行向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王江平進行專題匯報。圍繞水泥等行業產能置換中部分地區不認真按《實施辦法》執行,出現新增產能等問題進行了交流與討論。
在會上,王江平強調《實施辦法》要認真推進與執行,應予認真總結和不斷完善,制定實施辦法的目的是進一步實現去產能的目標,優化布局,促進產業技術進步。他表示,要堅決防止通過置換產能來增加產能的現象。
為進一步落實好《實施辦法》,杜絕通過置換新增產能,中聯水泥、南方水泥、冀東水泥、華新水泥、天山水泥、華潤水泥等大型水泥企業的領導人,結合本企業的實際和行業現狀,紛紛著文建言。本報自今日起,特開辟“堅決防止通過置換新增水泥產能”大家談專欄,陸續刊發業內人士觀點,以供行業內外參考。
一方面,工信部關于《水泥玻璃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工信部原[2017]337號)(以下簡稱《實施辦法》)于2017年12月31日出臺。另一方面,不足半年時間,以各種形式的產能置換在建或擬建生產線已達數十條。
怎么看?怎么辦?
一、水泥產能置換應“趨利避害”
趨利:推動水泥產業技術進步,優化結構布局。
避害:嚴防新增產能。
《實施辦法》以推動技術進步、優化結構布局為由,推出產能置換措施,為推動技術進步提供了政策支持。但是,現狀是目前各省市自治區(西藏除外)水泥行業均存在產能過剩現象,有些新建項目在本省內產能置換指標不夠,就到外省區去購買,對優化本省水泥產能無任何意義。而異地產能置換被允許后,嚴重過剩的指標轉移至情況較好的地區,導致全國各地普遍產能過剩,給過去尊重客觀經濟規律、嚴格執行政策的省市造成了巨大的產能壓力,最終“劣幣”驅逐“良幣”。中央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補”,核心是去產能。中國經濟已經進入“新常態”,增長方式由高速增長轉變為高質量增長,中國水泥需求度過平臺期后,未來將不可避免地進入下行通道。未來去產能任務更加艱巨,如果不下定決心,產能嚴重過剩矛盾會更加突出與激化。
二、無效產能(僵尸生產線)應嚴禁置換激活
對于無效產能(僵尸生產線)應嚴禁置換激活,必須徹底淘汰。在當前產能嚴重過剩、水泥產能利用率越來越低、去產能步履維艱的大背景下,置換無效產能勢必給新建生產線項目以可乘之機,必定擾亂市場秩序,對于水泥行業無疑是雪上加霜。對于違規新建項目,水泥協會應會同項目所在地水泥協會通過政府部門網站或協會網站向社會公告,將企業列入行業黑名單,必要時采取法律途徑和經濟處罰。
三、水泥行業去產能應多措并舉
2017年水泥行業去產能工作并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產能過剩問題也未有實質性解決。我國現有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1763條,實際年熟料產能富余40%以上,行業產能利用率僅60%,其中內蒙古、新疆及東北三省等北方地區產能利用率不足50%。在這種情況下,應下定決心,通過提高產能淘汰標準,對于相對落后的富余產能堅決淘汰,除了部分特殊地區,應當淘汰2500t/d及以下的生產線。還可以通過環保法制化去產能。具體講,按照預測的熟料需求量所對應的排放量下達排放指標,通過瞬時排放和累計排放控制生產量。按排放標準,超標的要強制停產,年累計排放達到限定值的也要停,對排放控制好的企業可適當傾斜。另外,建議盡快全面取消32.5及以下等級通用水泥,加快去產能步伐,不打折扣確保黨中央、國務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落實,而不應該一邊淘汰關停,一邊置換新增,影響去產能效果,打亂化解產能過剩的工作節奏。
總之,眼下新增產能不斷涌現的行業事實,應該說與《實施辦法》政策的初衷有較大偏差,希望有關部門能夠盡快采取應對措施,讓水泥行業重回去產能的軌道上來。作者:中國聯合水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水泥協會副會長、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