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生態環境部公布《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明確提出,2018年10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3%左右,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同比減少3%左右。
對于行業最為關心的采暖季錯峰生產等情況,《行動方案》要求,實行差別化錯峰生產,嚴禁采取“一刀切”方式。方案還首次提出:對行業污染排放績效水平明顯好于同行業其他企業的環保標桿企業,可不予限產。
環保和每個人的健康息息相關,然而之前最初的“一刀切”方式,顯然也是考慮欠佳,比如就忽視了奮斗在一線生產的水泥工人的感受。一位水泥廠工人就表達了他的心境:
從前做農民
看天吃飯
后來做工人自豪
哪料到還有錯峰生產一說
工廠放假
兜里沒錢
于是就像祈雨一樣等待環保督查的結束
...
這種狀況像極了做農民時的盼雨澆田,但是工人們還是比較積極面對的,因為農業的發展早就不再依賴天氣,引水工程解決了干旱問題,天寒可以建造溫室大棚,就連無土栽培技術都廣泛的運用到了生產生活中。工人們相信企業的技術發展也一定能解決環保上的要求,綠色生產的轉型也必將到來,只是不要讓他們等太久。
環保重壓之下的錯峰生產,從之前的一律全部執行停產到現在不搞“一刀切”,其實也是證明了搞環保理應因地制宜,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切實考慮企業的發展狀況,也應身體力行的為一線工人著想。
環保限產一箭雙雕
環保限產不僅是提升空氣質量的手段,而且還是去除產能的重要措施。我國水泥產量占全球水泥產量的60%,產能過剩,打價格戰肯定是下下策,因為這樣一來企業既掙不到錢,整個行業產品的質量還會被拉低,為了企業長遠發展,去產能同時推進行業綠色轉型,是唯一可行之路。目前需要淘汰的劣勢產能約占全國水泥產能的20%,但這部分產能的淘汰基本上沒有太大進展,企業大都處于去產量而非去產能階段,那么環保重壓下實施的錯峰生產將逼迫著企業去除落后產能,把精力轉移到企業多元化發展上。
此外,這對企業搞研發創新將會起到積極作用。環保下的停產、限產使得市場上水泥供給減少,短期供給側的減少對價格的抬升有刺激作用,當需求足夠時,較長時間停工也是可以覆蓋企業成本的。從運營上來看,環保標準的壓力倒逼企業轉型升級,推動企業在節能減排、脫硝改造方面研發新技術,為企業健康發展帶來空間。
環保不能“一刀切”
在當今的環保態勢下,部分傳統產業已經開始積極尋求轉型之路,只是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環保“一刀切”對于這些轉型中的傳統產業的影響無疑是致命的。
有行業人士向水泥內參反映,其企業所有相關資質都辦理下來了,可就是不能開工生產,相關部門也沒有合理回復,就一句不能生產。這顯然就是“一刀切”的做法。
飯要一口一口的吃,解決環境問題絕非一朝一夕,只有循序漸進推進環保問題整改,才是長久之計。
好的環保管控措施,是企業轉型升級的風向標。要通過嚴格執行國家環保標準,引導推動企業淘汰落后工藝和產能,實現清潔生產、達標排放。對環保不達標企業,要堅決予以整治,促其改造升級;對環保達標企業,應給予大力支持,促其健康發展,搶占市場先機。
環保重壓企業如何應對
水泥行業是一個高能耗、高物耗的行業,其生產相對粗放,節能、降耗空間巨大。要降低水泥行業的污染排放,需逐個找出生產過程中的問題所在并加強治理以加快推送水泥企業污染防治工程的建設。此外,企業應實施從以煤炭作為燃料,逐漸轉向以天然氣、電力、電廠熱力為燃料或熱源的能源消耗調整。
而在這個轉變升級過程中,水泥一線的工人和企業本身都處在一段艱難的陣痛之中。一方面,我們希望企業員工和企業一起同發展、共患難;一方面我們也呼吁企業,畢竟作為強者要把更多的利益盡可能的給到一線員工,企業是船載著全體員工向前,一個有責任感、有企業文化魅力的掌舵者才能將這艘船駛向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