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行業供給側改革目標明確
安徽積極貫徹落實中央和國家一系列“三去一降一補”政策,要求2018年底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淘汰落后產能任務,2016年12月安徽省政府發布《促進建材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實施意見》,要求2020年底前,嚴禁備案和新建擴大產能的水泥熟料、平板玻璃建設項目;2017年底前,暫停實際控制人不同的企業間的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產能置換。各市隨之相繼制定系列落實措施。蕪湖市制定《蕪湖市“十三五”節能減排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通過明細部門分工和任務量等方式,將水泥行業去產能任務落到實處。
宣城市制定并組織實施《宣城市工業發展指南》,嚴格行業準入,對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與產能過剩的重點行業,不再核準、備案新增產能項目。2016年滁州、蕪湖市水泥行業落后產能退出企業2家,退出水泥(磨機)產能合計98.5萬噸;2017年馬鞍山、宣城、安慶市退出企業4家,退出水泥(磨機)產能180萬噸。
企業積極響應綠色發展理念
近年來,安徽相繼出臺《“十三五”環境保護規劃》《飲用水水源環境保護條例》《“十三五”危險廢物污染防治規劃》《2018年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工作任務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水泥企業同步響應環保新規。
安徽某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白馬山水泥廠2016年環保投入2000余萬元,2017年環保設備投入超過億元;淮南某水泥有限責任公司每年脫硝工程使用氨水采購約1200多萬元,新建3個物料堆棚,投入約1200萬元,采購多臺灑水車、粉塵清掃車治理道路揚塵;六安某水泥公司連續投入1000多萬元,實行8個技術改造項目,優化廠區凈化措施;銅陵某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今年4-5月投入1000萬元用于碼頭環境整治。
水泥生產形勢產品價格均向好
多因素致水泥價格持續走高。自2016年8月以來,安徽水泥價格持續走高,截至今年8月同比連續上漲25個月。一是原料價格大幅上漲。由于石料開采環保措施完善,多數小石料廠陸續退出,石料供求關系改變、價格上漲。粉煤灰和燃料價格連續上漲。企業反映,當前燃料煤和電占生產成本60.0%-70.0%。二是錯峰生產、環保限產減少供給。各地組織節能降耗、停窯檢修,有效抑制了供給端的盲目擴張。此外,環保要求趨嚴,水泥企業加裝除塵設備、進行降噪改造,后續設備運行費用推高成本。三是公路治超力度加大,推動運費上升。如亳州傳統水泥企業大多通過船運運輸產品,但是隨著環保力度加大,部分航道關閉通航使航運受限,加上關閉大量不達標碼頭,只能改為陸運。四是大企業定價權增強。如海螺水泥入股淮北礦業相山水泥后,已完成淮北市周邊市場整合,成為全市規模最大的水泥和熟料生產企業,區域市場價格權明顯增強。
企業生產形勢持續向好。產品價格持續走高,水泥企業效益持續向好。今年1-7月淮南海螺水泥有限責任公司銷售收入4.34億元,同比增長15.0%。淮北礦業相山水泥有限責任公司2017年銷售收入16.67億元,同比增長45.1%;今年1-8月銷售收入9.53億元,同比增長14.4%。
行業集中度提升。經過產業布局調整,龍頭水泥企業地位更加鞏固,整個水泥行業產能集中度大幅提升。2017年,蕪湖某水泥有限公司、安徽荻港某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某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白馬山水泥廠和蕪湖某水泥有限公司水泥產量合計共占蕪湖市水泥總產量76.7%,今年上半年提高到88.6%。
水泥行業企業負擔仍然較大
產能過剩情況依然存在。調研結果顯示,宣城某水泥企業有2條日產5000噸新型干法熟料生產線和年產440萬噸的水泥粉磨系統,企業反映2017年共生產水泥粉料364萬噸,約1/6水泥產能閑置。馬鞍山市水泥企業2017年實際產能利用率多數不足五成。安慶地區全能工廠2家,水泥產能570萬噸,水泥粉磨企業4家,水泥產能470萬噸,區域水泥年產能合計1040萬噸,而安慶區域市場需求約500萬噸。蕪湖地區水泥產能2000萬噸以上,年需求量為300萬噸左右。
生產成本不斷上升。調研企業反映,近年來原材料、人工成本不斷上升,環保投入較大。水泥行業環保、安評標準頻繁提升,企業根據標準隨時進行新一輪的環保技改。據馬鞍山某水泥有限公司測算,今年上半年已投入300萬元用于環保技改、污染防治項目,目前技改投入約占總產值5%。今年1-8月,馬鞍山某水泥已投入800萬元用于環保技改,其中19個技改工程中有18個與環保有關,環保投入約占總成本20%左右。此外,原先散裝水泥補貼和設備改造補貼政策陸續退出,不同程度增加了企業成本。
企業轉型升級促進質效提升
完善政策配套措施,整合政策技術資源,積極促轉型。積極發揮水泥龍頭企業風向標作用,引導其帶頭減量置換改造提升。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優勢,提供相應技術支持,鼓勵大型水泥生產企業分享經營管理經驗,提高本地水泥生產企業整體生產水平,降低生產能耗。
充分發揮企業主動性,長遠布局,加快轉型升級。水泥企業應主動延伸上下游產業鏈,整合多種資源,降低原材料采購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應用智能化、數字化技術,著力勞動生產率和集約化程度提高,改進經營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