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江熟料和水泥價格一直是全國市場的風向標,長江流域水泥價格牽一發而動全身。我們在本篇報告中重點分析區域內企業沿江生產線、粉磨站的布局,水泥熟料的內部流動方向,探討未來可能的變局,行業景氣高點后的回落是否可控。
——下游(安徽、浙江、江蘇、上海):
安徽承接了江浙滬的水泥需求,是典型的水泥熟料凈流出省。海螺T型戰略引領工業發展,靠近資源建熟料基地,靠近市場(浙江東南沿海市場、蘇南沿江市場)建粉磨站,借助水路突破水泥行業的銷售半徑。
中建材在浙江、江蘇上演經典并購,海螺中建材二分天下。
江蘇是完全開放的水泥市場,大噸位可直接出海的碼頭共有8個,海螺獨占5個,還有臺泥、日本小野田、鶴林水泥。
上海無石灰石資源,水泥依賴外部輸入,海螺和南方是最大的供應商。
——中游地區(湖北、江西):
亞泥在贛北和湖北的生產線遙相呼應,并借助長江的物流優勢東進長三角。華新在湖北沿江發展,熟料可進入重慶東北市場,也可打入安徽及長三角市場。湖北和贛北水泥市場的穩定必然關系到沿江市場。
——上游地區(重慶):
東方希望豐都建設“水泥城”、海螺在忠縣復制T型戰略,同時具備大基地的規模優勢和沿江的物流優勢,在重慶市場舉足輕重,也可直驅中下游。
需求降低是必然的,企業對需求下滑已經形成了一致預期,自律自覺性高,去產能及錯峰生產執行到位,未來可能的變局不在于內部,而是外部價格破壞者。北方熟料及越南進口熟料是潛在進入者,鎖定了沿江水泥熟料價格的價差上限。短期來看,考慮到華東區域價格堅挺,越南貿易商出口動力不足,北方部分地區首年差異化錯峰生產,預計南下的量可能會繼續增加。但拉長時間維度,北方水泥競爭力并不如沿江企業,短期造成價格擾動但不會構成長期威脅。
結論:海螺和中建材具備控制長江流域市場的能力,歷史終將見證海螺水泥首次需求下行期穩價格的戰略以及能力,明年整體市場景氣度可能演繹為景氣緩慢下行,但仍處于中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