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灰處置不存在問題,但真正可行而又經濟的處理技術,目前依然缺失。
飛灰處置漏洞頻出、隱患重重
飛灰是垃圾焚燒環節后,在煙氣凈化系統收集得到的殘余物質,因含有二噁英、重金屬等不宜分解的有毒物質,早在2008年便被列入國家危廢名錄,其處置也有著一套特殊而嚴格的流程。
環保公益組織蕪湖生態中心項目負責人張靜寧指出,在環保要求越來越嚴的今天,飛灰處置仍存在違法傾倒、簡易堆填、滲漏污染等問題,“我們先后多次在暗訪中發現,類似飛灰處置問題在多地發生。”
處置能力不足、成本倒掛
飛灰處置到底難在哪兒?記者了解到,產量與處置能力的嚴重不對稱,首先埋下了治理隱患。
統計顯示,每焚燒1000噸垃圾,飛灰產量在30-50噸。截至2016年底,全國在運的250座垃圾焚燒發電廠,總處理能力已達23.7萬噸/日,相當于日產飛灰萬噸量級。而據《“十三五”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直至2020年,我國垃圾焚燒總量將達59.14萬噸/日,屆時年產飛灰約1000萬噸。
如嚴格按要求進入危廢填埋場,每噸處置成本在3000—4000元;如實施轉運,加上預處理、運輸、人工等費用,成本可能更高。“
雖然從技術角度上講,飛灰處置不存在問題,但真正可行而又經濟的處理技術,目前依然缺失。”
“近兩年,垃圾發電行業低價中標現象盛行,最夸張時環保中標價格一路降到18元/噸。競標者根本不考慮高額的飛灰處置,價格與成本嚴重倒掛。
未來可優先考慮資源化處置
一邊是與日俱增的飛灰產量,一邊是令人憂心的污染狀況。飛灰處理會不會為我國固廢管理埋下一顆“定時炸彈”。
資源化利用是下一步優先考慮的方向所在。目前已有部分企業率先嘗試,探索一條被稱為“水泥窯協同處置”的應用路線。
“飛灰經預處理,滿足條件后投入水泥生產線,利用窯爐高溫對重金屬和二噁英進行固化分解,以實現各種污染物的無害化處置。比如二噁英在高溫下完全分解,不再具備二次合成條件;重金屬經高溫熔融后,完全固化于水泥熟料晶格中等。”李忠鋒介紹,除滿足資源化要求外,該路線也可保證一定的處理量。如按飛灰投加量5%計算,我國多數水泥窯的飛灰處置能力都在120噸/天以上。目前約有20萬噸在建水泥窯協同處置飛灰項目。
“不過也要看到,水泥窯協同處置同樣需經過嚴格的預處理環節,就現有技術而言,該部分成本對企業并不輕松。”蔣建國提醒。
劉建國則表示,因飛灰危害性大、特性復雜,處置路線必須系統設計、慎重選擇,在控制風險、確保無害化的前提下再考慮資源綜合利用。一些技術看似可實現資源化利用,實則“按下葫蘆起了瓢”,在處置過程中又產生新的廢水、廢氣及固體廢物。“飛灰處置既要警惕敷衍了事的處置路徑,更要防止‘短期功利’的資源化利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