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省全面啟動新一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工作。省工信廳產業政策處副處長宋連政介紹,在國家制定煤炭等“十三五”去產能指標基礎上,我省“自加壓力”,將水泥、平板玻璃、船舶三大行業列為全省化解過剩產能的重點行業,明確了三年行動計劃和去產能指標。當年,我省即完成船舶行業去產能任務;2017年,完成煤炭行業任務;如今,又圓滿完成水泥、平板玻璃行業任務。
三年來,我省累計壓減煤炭產能836萬噸、水泥產能1232萬噸、平板玻璃產能1290萬重量箱,化解船舶產能330萬載重噸,分別為國家或省定目標任務的100%、205.3%、161.2%、100%。
去產能,企業承受了陣痛。位于無錫的江蘇天山水泥集團有限公司湖山分公司總經理顧云峰說,公司今年淘汰了直徑3米×13米水泥磨生產線及相關設備,完成了30萬噸的去產能任務。其中,光員工安置費用就超過2200萬元。
我省在推進去產能中不是簡單“一去了之”,而是積極幫助企業做好壓減產能后的提質增效。位于張家港的華爾潤玻璃產業股份有限公司原本建有9條浮法玻璃生產線,去年以來先后拆除3條生產線。為幫助企業通過重組實現轉型升級,揚子江國際冶金工業園主動對接引進了行業龍頭信義集團(玻璃)有限公司,將對其剩余生產線進行技改,生產顯示觸摸屏等高檔玻璃;此外還將引進4條世界最先進的鋰離子動力電池自動化生產線,項目達產后預計可實現年銷售收入約70億元。
隨著以去產能為主要內容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我省相關重點行業效益明顯改善。省工信廳產業政策處處長盧載貴介紹,2017年全省煤炭行業利潤增幅達229%,初步走上良性發展軌道。
“雖然四大重點行業新一輪去產能任務全部完成,但未來我省將堅持把去產能作為常態化工作繼續推進。”省工信廳副廳長高清表示,將通過布局調整、關閉搬遷、技術改造、兼并重組以及提高環保、安全、質量等標準,淘汰落后產能,加快技術改造,推進相關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