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顧四周,昔日數十米深的采石礦坑不見了蹤跡,新填出的一個個大平臺覆上了1米厚的土層。正在進行的礦區二期治理工程已累計完成挖方436萬立方米,填方482萬立方米,覆土121萬立方米,綠化近兩平方公里。
三河市東部礦山為燕山余脈,距天安門廣場不足80公里,總面積 78平方公里,蘊藏白云巖等非金屬礦產資源,是廊坊市唯一山區,也是首都重要的生態屏障。上世紀70年代起,當地百姓靠山吃山,辦起了采石場、白灰窯,高峰時這里擁有500多家小開采企業,上萬輛載重貨車進出,京津兩市三分之一的砂石料產自這里。
挖出了“金山”,卻毀了“青山”。經過數十年開采,這里被破壞的山體面積達20.5平方公里。“窗戶不敢開,衣服不能晾,10米開外看不見人!”一直生活在礦區的段甲嶺鎮東嶺村黨支部書記曹秀成介紹,山頭被挖成了大坑,巖土常年裸露在外,粉塵彌漫,群眾怨聲載道。
從2008年開始,三河市陸續關閉“小散亂”采礦企業、白灰土窯,并于2014年成立礦區環境綜合整治指揮部,全面打響礦區治理攻堅戰。礦山開采幾十年,上繳稅收總計不足7億元,而至今治理投入已超65億元。
即便蟬聯全省縣(市)“首富”多年,匡算近百億元的資金投入對三河依然壓力巨大。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時,三河市采取獎補的方式撬動社會資本投入治理,不征地、不租地,土地經營權、所有權不變。目前投入的治理資金中,九成以上來自社會資本。
即便蟬聯全省縣(市)“首富”多年,匡算近百億元的資金投入對三河依然壓力巨大。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時,三河市采取獎補的方式撬動社會資本投入治理,不征地、不租地,土地經營權、所有權不變。目前投入的治理資金中,九成以上來自社會資本。
三河治山,拿出了“愚公移山”的勁頭兒。他們抽調業務骨干組建礦山治理指揮部,從全國公開選聘專業隊伍治理,300臺各類施工機械、近千名工人奮戰在一線,消災除險、削高填低、覆土植綠。2020年底前,20.5平方公里廢棄礦山將重披綠裝。
“治理區有東嶺村200多畝山地呢!”曹秀成盼望著,小時候的青山綠水盡快回到眼前,到時他要和鄉親們一道種果樹、辦農家樂、搞鄉村游,大干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