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上午,記者來到展覽現場,感受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社會發生的歷史巨變,并尋找展覽中的“葛洲壩元素”。
圖為觀眾在三峽升船機模型旁駐足觀看
“快看,大輪船坐電梯啦!”在“大國氣象”展區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沙盤前,一個三口之家駐足觀看,年輕的父親楊先生引導女兒看“三峽工程——國之重器”展示。當得知記者是來自中國能建葛洲壩集團時,他說:“我大學專業就是土木專業,畢業后雖然沒有從事相關行業工作,但一直關注這個領域,三峽工程的修建解決國家的電力缺口,也有很強的防洪能力,葛洲壩集團作為三峽工程的主要承建單位,很了不起!”
在記者和楊先生攀談的幾分鐘里,很多游覽到三峽工程沙盤前的觀眾都贊嘆,“嘿!這是三峽工程。”有人還拿出手機拍照。
“三峽工程——國之重器”兩分十七秒的視頻畫面上,依次播放著大江截流、大壩澆筑、年吞吐量、地下電站、三峽移民等等畫面。
距離三峽工程沙盤不足10米處,是南水北調模型全景。它展示了漢江水從十堰到北京的線路流程,并將途中的重要項目單獨制作模型并標注。在這些重要節點模型中,葛洲壩集團承建的水源工程丹江口大壩、陶岔渠首、湍河渡槽、沙河渡槽、穿黃工程、漕河渡槽等一一亮相。
北京市民張先生告訴記者,過去,北京的水質不行,帶點苦味,湖北丹江口的水調來后,水質提高了很多。
據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發布,截至10月18日21時48分,北京市通過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累計接收丹江口水庫來水將達到40億立方米,水質始終穩定在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II類以上,有效緩解了北京水資源緊缺形勢,保障了首都供水安全。
“大國氣象”展區第二單元“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里,濃縮了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大型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記者看到,該單元三峽升船機、三峽水利樞紐、南水北調、大藤峽水利水利樞紐四個項目單獨制作沙盤展示。相對于三峽和南水北調,大藤峽水利樞紐了解的人并不多。一位來自廣西防城港的李先生在大藤峽模型前觀看,他說作為廣西人,聽說過大藤峽,為自己的家鄉將建成先進的水利工程感到高興,有機會一定去看一看。
廣西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是國務院確定的172項重大水利工程中的標志性工程,也是水利部督辦的重點工程。工程坐落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平市,水庫總庫容為34.79億立方米,電站裝機容量1600兆瓦。葛洲壩集團承建了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船閘、黔江副壩、南木江副壩土建及機電、金屬結構安裝施工等內容。其中,承建的船閘工程是整個項目中技術含量最高、組織設計最難的關卡工程,為國內水頭最高的單級船閘,人字閘門高度和重量均超過三峽工程,堪稱“天下第一門”。
一路觀看,一路激情澎湃,一幅幅歷史瞬間圖片,一件件打著時代烙印物品,記者不禁無限感慨,有對偉大祖國的敬意,也有對葛洲壩承建項目的自豪——
在“歷史巨變”展區,溪洛渡水電站成為國家綠色發展動能持續增強的水力發電項目的代表;
在能源建設豐碩成果展區,“水電站建設為中國綠色發展增添新引擎。”白鶴灘、溪洛渡、烏東德分別亮相,介紹特別指出,金沙江是我國最大的水電能源基地,白鶴灘水電站,是金沙江下游四個水電梯級的第二個梯級,是“西電東送”的骨干電源點之一,在促進西部資源和東部、中部經濟的優勢互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烏東德水電站裝機容量1020萬千瓦,年發電量389.1億千瓦時,建成后將進一步推動實現我國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15%的目標,助力實現綠色發展;
在“大國氣象”展區,糯扎渡水電站年均發電量239.12億千瓦時,每年為國家節約956萬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877萬噸彰顯了企業在環境保護方面的責任擔當;
在“中國水利走出去”全球分布展示屏,埃塞俄比亞特克澤水電站、阿根廷孔拉水電站、巴基斯坦卡洛特水電站和SK水電站等圖文并茂;
中國首條水上生態環保公路——湖北省宜昌古昭公路,實現了生態保護和交通建設的完美融合……
一座座項目,見證了葛洲壩集團在改革開放40年精彩畫卷上的綻放。在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中,葛洲壩集團在基礎設施建設等各領域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不斷發展,不斷完善,從傳統的建筑施工企業發展轉變成為集9大主營業務為一體的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集團。新時代,葛洲壩集團將繼續秉承家國情懷,履行央企責任,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再立新功。
4小時的參觀即將結束,記者走到出口處,在“關鍵的抉擇”大紅色展板前,來自中國礦業大學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的學生正拿著黨旗合影。汪同學說,他們特地利用今天來這里舉行黨支部活動,通過參觀,為國家40年來取得的成就感到驕傲,也將激發學習動力,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
走出中國國家博物館,《我愛你中國》弦樂仿佛仍在耳邊。沐浴冬日陽光,溫暖的春天就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