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2年開始,遂寧全面執行市場化配置河道砂石資源政策,以公開招拍掛的方式面向社會出讓河道砂石開采權。在2015至2018年第二個三年期的出讓周期中,遂寧全市共發放93張河道采砂許可證,涉及127家砂石開采及加工企業,結果使涪江干流分布了大大小小160家“散亂污”砂石場,“基本是平均一公里水道就有一家砂石場。”
“采砂船白天晚上都在挖,再不控制怕是要被啃完。”涪江一處已無人居住江心小島的命運,讓遂寧市水務局副調研員徐泳濤印象深刻,由于私挖濫采,江心島的面積在逐年萎縮。
砂石企業亂挖亂采、亂堆亂倒、侵占河道、噪音揚塵擾民、污水直排等問題,也成為沿江群眾持續反映的民生熱點。向春前先前在涪江邊經營的砂石場占地近百畝,共有兩條加工生產線,“基本是全露天作業,污水沉淀池不過是挖了幾個水凼凼。”
在利潤驅使下,超量開采成為普遍現象。2015至2018年,遂寧共收獲砂石資源出讓費1208.3萬元。“砂石企業實際開采量遠遠超出設定限額,獲利也遠超其支付的出讓費用,這導致國有資產大量流失。”遂寧市水務局負責人說,砂石開采的種種亂象,已嚴重影響了河勢穩定,威脅堤防、橋梁和河道行洪安全,成了遂寧多年來河湖治理的一塊心病。
破局:構建起全新經營管理體系
心病,向春前同樣也有。雖然自己的砂石企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但河壩里找錢,越來越難了。”由于環保不達標、手續不齊等諸多問題,砂石廠被斷水斷電已是常事。
2017年5月,因砂石開采許可權到期,向春前的采砂船停止了采砂作業,向春前也與以往16年采砂模式作最后告別。
梳理全市各縣(區)砂石開采權出讓合同,射洪縣所有出讓的砂石開采許可權于2017年5月底到期,蓬溪縣于今年5月底到期,船山區和大英縣也在今年9月底全面到期(6-9月為主汛期禁采期)。
推進砂石資源經營管理體制改革,遂寧迎來黃金窗口期。
為此遂寧要求各縣(區)均不再開啟砂石開采許可權的第三個出讓周期。縣(區)各自新組建的平臺公司,通過合法方式取得砂石開采許可權,并對轄區砂石資源進行統一開采、加工和銷售。
原有砂石企業的合法利益被充分尊重。平臺公司介入后的“第一把火”,便是挑選合作伙伴。優質砂石企業(經營戶)組成的“聯合體”成為平臺公司的生產車間,負責砂石的開采和加工,砂石成品均交由平臺公司統一經營銷售。作為合作伙伴的砂石企業,則賺取由平臺公司支付的砂石加工費。向春前聯動相鄰3家砂石企業組建打捆經營的“聯合體”,并以“聯合體”的名義與平臺公司達成了供應砂石成品的合作關系。
截至目前,遂寧全市各縣(區)已成立7家砂石經營平臺公司,原有90%的砂石企業以自由組建“聯合體”方式成為平臺公司的合作商。
新路:17處標準化加工場地加緊建設
在全新的管理模式中,砂石加工及開采不再是延續多年的老套路。
按環保安全要求,經水務、國土、環保、交運、規劃等多部門統籌,遂寧市重新規劃選址建設了17處標準化砂石加工及堆料場地,要求實現全封閉、吸塵、降噪的標準化生產作業。
12月17日,船山區老池鄉芋禾村的標準化砂石加工及堆料場地正加緊建設,場地距離涪江約14公里,全覆蓋的標準化廠房,并配套建設吸塵、降噪、噴淋和廢水循環利用等措施。
“爭取明年1月中旬建成投產。”作為新組建“聯合體”的負責人,段恒志所在的“聯合體”計劃總投資2000余萬元,這其中,廢水處理等環保設備設施就占了400余萬元。
在船山區的“砂改”探路中,全區砂石生產經營交一家平臺公司統籌負責,并設置7處生產“車間”,由與平臺公司達成合作關系的“聯合體”按設計規范自主投資建設。
船山區砂石資源經營體制改革辦公室副主任彭舸介紹,平臺公司與“聯合體”一次簽訂的合同期限為兩年。合同期內,平臺公司按約定價格向“聯合體”支付砂石開采及加工費用。“‘聯合體’須嚴格按照采砂規劃確定的開采范圍和數量作業,否則無權繼續下一個周期的合作。”彭舸介紹,重啟砂石生產加工作業,平臺公司工作組將全面進駐現場值守,負責生產調度、銷售統籌等管理工作,并嚴格執行環保監督職責。
“整治砂石亂象,疏堵結合是遂寧推進‘砂改’的最大亮點。”遂寧市水務局負責人介紹,遂寧對砂石企業不搞“一刀切”“一關了之”,而是充分尊重他們的合法利益,并在全新的運行模式中為他們預留了足夠的參與空間,“正因如此,‘砂改’也得到了砂石企業的響應和支持。”
截至目前,遂寧全市納入“散亂污”整治的160家砂石場地已全部拆除,并開展了場地復耕復綠、岸線生態修復等工作。這其中,業主自行拆除退場占比達到了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