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國”二字冠名的水泥廠
我國近現代戰亂紛爭,能存活長達百年的企業,恐怕早已是鳳毛麟角。而有這樣悠久歷史的水泥企業,還能一直以“中國”二字來冠名,這就更是一種非常傳奇的歷史了。
這家企業就是位于南京棲霞區龍潭鎮青龍山北麓,始創于1921年9月的中國水泥廠,距近已有近百年歷史了。
1921年9月,上海民族工商業者姚錫舟聯合上海金融界、實業界人士吳麟書、陳光甫、聶云臺等人,共同集資銀元50萬兩(姚錫舟投資20萬兩)創辦了中國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這幾個股東,都是近代中國歷史上的風云人物,譬如,陳光甫是中國近代金融界的傳奇人物,聶云臺是曾國藩的外孫。
在中國水泥廠的檔案室,至今還保存著一些珍貴的檔案資料,都是研究近代中國工商業的最珍貴的一手資料。
在這張民國十七年頒發的商標注冊登記證上,可以看到在當時已經有較為完善的商標審批制度。
這張1949年11月頒發的營業許可證上,有一個細節比較有意思,在第五項的“所在地”一欄中,明確寫著:
——江蘇省句容縣龍潭鎮。
這與今天的行政區劃有很大的差別,今天句容歸鎮江市,而龍潭又歸南京市。
落款日期也有意思,把原先印制的“中華民國”劃掉,取而代之以“一九四九年”。
但在第六項“開設年限”欄,仍用了“民國十年”的記年方法。
在同一張證上,分別使用了兩種不同的紀年方法,充分反映出新舊政權交替這樣一特殊的歷史時期。
就在這個地方,1927年還見證了一場非常有歷史意義的重大事件。
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革命軍北伐,在這里與孫傳芳血戰數日,最終成功打敗孫傳芳,為1928年的全國一統奠定堅實基礎。
戰后,白崇禧將軍還到廠里進行了視察。
民國政府還在這里修了一座紀念亭,可惜后來拆掉了。
從檔案照片來看,當時的建筑都頗具民國特色,可惜拆掉了不少。
2002年中國水泥廠一度瀕臨破產邊緣。
2002年6月通過南京市“國企三聯動”改制,在江蘇省和南京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海螺水泥以承債方式整體購并中國水泥廠后改制成立。這一并購重組案例被列為當時南京市“國企三聯動”改革的成功典范。
中國水泥廠的幾個關鍵時期
創建時期
原中國水泥廠創建于1921年9月,由上海民族工商業者姚錫舟等人籌集白銀50萬兩,同年12月22日經國民政府農商部核批注冊營業,1923年4月16日開工生產,是繼最早由日本投資的啟新水泥廠后,我國最早的民族水泥企業之一。
1927年,原中國水泥廠從德國進口了兩條直徑2.85m、長60m的濕法旋窯。1933年,又從德國購進1臺日產熟料170t的濕法旋窯。原中國水泥廠形成了由4臺濕法旋窯構成日產水泥715t的生產線,這在當時的中國是最大的水泥生產企業之一。
戰爭時期
1927年秋初,奉系軍閥孫傳芳糾集了11個師又5個旅的兵力,發動渡江戰役(即龍潭戰役),于8月24日在南京至鎮江的江面上實行強渡,并以龍潭為主渡點。26日晨攻占龍潭火車站及附近的險要高地,中國水泥廠被孫部所占,部分廠房設備遭損毀,歷時數月后始得修復。
孫傳芳坐鎮水泥廠指揮軍隊向南京逼近。這時在南京的李宗仁、何應欽一面部署防守,一面電令白崇禧部自鎮江馳援。30日,李、何、白三軍進行了全線反攻。31日中午,雙方進入激烈的白刃戰,下午14時,孫傳芳部三面被圍,繳械投降(1946年國民政府為了紀念龍潭戰役陣亡將士,特在水泥廠附近的黃龍山北麓高處立碑建亭)。
1937年,日軍侵華戰爭不斷擴大,中國水泥廠被迫停產。1938年11月18日,日軍占駐工廠。1942年12月南京淪陷,在侵略軍的強迫威逼之下,工廠以租賃形式出租給日本磐城水泥株式會社經營。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工廠復歸原主。
到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中國水泥廠獲得新生。1954年,中國水泥廠實現了公私合營,企業走上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孔山石灰石礦建設時期
孔山石灰石礦位于中國水泥廠廠區西南方向13.5km的江寧縣湯山鎮湖山村,是中國水泥廠第二個石灰石礦區,孔山礦的主體設計由上海華東建材工業設計院承擔,窄軌鐵路專用線由上海鐵路局設計事務所承擔建設。孔山礦于1967年試生產,在當時全國水泥行業是具有現代化先進裝備的一流礦山,1968年正式投產。整體工程實際開支1600萬元。
1968年孔山礦區石料經13.5km、762mm軌距的窄軌鐵路專用線5 臺蒸汽機車運進工廠聯合儲庫。1977年5臺蒸汽機車全部停用,換成4臺380匹內燃機車。6t礦車于1983年停用,換成載重20t的氣動自卸礦車,10輛一列車,共25輛,常開兩列車。
加盟海螺 改制重組
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由 5臺小型濕法窯支撐的中國水泥廠,經過60余年疲憊運轉,再也無法適應市場經濟的沖擊,企業經營十分困難。1987年,經國務院批準,國家計劃委員會批復下達了《中國水泥廠技術改造設計任務書》,批準新建1條 2000t/d新型干法窯。1994年8月工程項目開工,1996年5月開始試生產,1999年11月通過國家有關部門驗收,形成熟料產能110萬噸/年。然而此時的水泥廠也同時背上了沉重的債務負擔。
2002年,中國水泥廠由于工藝落后、負擔沉重、經營不善等原因,虧損數億元,職工長期發不起工資,企業瀕臨破產的邊緣。為有效盤活國有資產,幫助企業擺脫困境,在時任江蘇省委書記回良玉、南京市委書記李源潮的關懷下,中國水泥廠作為南京市“國企三聯動”改制試點單位,由安徽海螺集團投資3.83億元整體承債式并購重組中國水泥廠,成為當時南京市“國企三聯動”改革的成功典范。
重組后的十幾年里,中國水泥廠不斷加大投入,實施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率先關閉所有濕法線,淘汰落后產能,公司的產能規模、資產總額、營業收入、經濟效益、競爭實力和環保節能水平達到區域行業先進水平,成為南京市最大的水泥工廠。
中國水泥廠改制以來,國有資產不僅實現了保值增值,而且員工收入持續增長,企業和諧健康發展,先后被南京市委、市政府授予“五一勞動獎狀”“建設新南京先進單位”“南京市節能先進企業”等榮譽稱號。
響應國家號召 實施節能改造
中國水泥廠有限公司作為國家“萬家企業”,歷年來嚴格按照各級政府和節能主管部門要求,加強節能組織領導,嚴格節能目標責任制,完善細化節能管理,從節能技改、產品結構調整等多方面不斷開展節能降耗工作。結合國家、省、市在“十二五”期間下達給中國水泥廠節約8萬噸標準煤的目標,近年來通過技術改造,提高能源利用率,取得了較好的節能效果,“十二五”期間合計實現節約標準煤 9.7 萬噸。
中國水泥廠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配套建設24MW純低溫余熱發電機組。該機組是利用海螺自主創新技術,通過回收水泥窯的余熱廢氣進行清潔化發電的,不需補燃。日發電量約58萬度,噸熟料發電量達40kwh,所發電量全部自用,可滿足水泥窯生產的60%電量,產品能耗下降18%,每年節約標準煤約7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15萬噸。該技術項目被列為“國家十大重點節能工程”之一。
在中國水泥廠中,75%的電氣設備采用節能電力設備,促進節電管理,例如節能變壓器、變頻調速裝置等,功率因素補償,采取就地和集中補償結合的方式減少無功損耗,使總降功率因素達0.98以上。從2015年開始至2016年,中國水泥廠未雨綢繆,按照節能政策文件要求,利用窯磨檢修機會,投資300萬元,先后對公司15臺老舊S9、S7型配電變壓器以及486臺Y系列電機進行了能效提升。通過此項節能工作的完成,經過測算每年節約電量50萬度。
美化環境 美麗家園
中國水泥廠通過建立現代公司治理結構,轉化企業經營機制,以先進的水泥生產線淘汰落后裝備,已經成功地改組為一家具有現代企業制度規范和擁有先進生產力的企業,不僅加快了南京地區水泥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了水泥市場產品結構,使一些污染嚴重、能耗高的小水泥逐步被淘汰,整合了資源,也改善了當地環境,促進了地區經濟發展。
通過長期不懈的宣傳引導、教育和規范管理措施,中國水泥廠的員工也對海螺文化進一步加深了理解,對管理制度的執行能力顯著改善,員工的精神面貌、業務素質、管理能力和創新意識都有了質的飛躍。
廣大員工也同步享受到企業改制的成果。2005年公司在崗員工平均收入為1.85萬元/年,2006年達到2.1萬元/年,比改制當年人均增加0.8萬元/年,保持了每年10%以上的增幅。員工在得到實惠的同時,也更加堅定了改制、發展的信心。
中國水泥廠十分重視廠區內的綠化工作,多年來始終堅持植樹種花草工作。經過幾年來的不懈努力和持續投入,公司完成了近25萬平方米的綠化施工,其中鋪植草皮12萬平方米,植樹造林190余畝,公司環境得到了較大改觀,廠容廠貌逐年更新,廠區環境與自然和諧統一。其次,公司重視新聘員工的環境保護教育,綠化勞動課以成為每一位新進廠員工的必修課,勞動課以在廠區植樹、種草或綠化修剪、除雜草為主,旨在從進廠即開始培養員工保護環境從我做起、從點滴做起的良好行為習慣。
“十三五”期間,中國水泥廠還規劃擴建水泥產能規模,建設城市生活垃圾焚燒項目。未來,中國水泥廠將嚴格按照“建設國際知名品牌”的總體要求,把握機遇,加大環保技術投入,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著力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為打造一個生機勃勃的“百年老店”,為地方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組圖:中國水泥廠
本文由水泥人網整理發布 轉載請標注來源水泥人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