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堅構建材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袁亮國
在業內,經常聽到袁亮國這個名字,伴隨他名字的是一項又一項的新技術。近日,水泥人網記者專程采訪了北京堅構建材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袁亮國。在寬敞明亮的辦公室里,記者見到了身體消瘦、但精力異常飽滿的他,帶著眾多的疑問,記者準備打破砂鍋問到底。
貧苦的出身
細細談來,原來袁總并不是富家子弟,他出生在吉林省一個偏僻邊遠的農村家庭,父母雙雙身體多病,家境十分貧寒。上小學的時候他,見到同學們背著新書包上學總是暗自羨慕,班主任老師經常自己買來大白紙裁剪裝訂成本子送給他當作業本用,他自己在作業本上打上格線,在作業本上打格線的時候總是小心翼翼,生怕格線畫歪了而浪費一頁紙。家境貧寒并沒有影響他的學習,從小學到初中,他的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初中畢業了,要到延吉上高中,因家庭承擔不起學費,縣中學把全校唯一的一個考中專的名額給了他。后來,他以延邊地區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長春建材學校,分到了學校水泥專業班。從此夢想成為水泥工藝工程師。
技術的積累
1984年,袁總從長春建材學校畢業分配到了當時的全國大型企業魯南水泥廠(現在的魯南中聯水泥)。從技術員到高級工程師,從燒成車間副主任、主任、調度長、總工程師、副總經理、總經理,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的走過來,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學水泥專業的,一項項的技術改造方案實施得以實施,一個一個創新設想獲得成功,更加堅定了他要做技術創新的欲望,愛人有時拿他開玩笑說,你都當總經理了怎么還是這么關注技術啊。袁總自己知道,在魯南水泥廠的二十多年里,憑借踏實肯干刻苦鉆研,他積累了豐富的技術實踐經驗,為日后技術創新打下了堅實基礎。
北京堅構建材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袁亮國
對創新的著迷
2007年,袁總從魯南水泥調到中國聯合水泥總部,任總工程師。脫離了生產一線,他不斷提醒自己是學水泥的,干水泥的,總得發揮自己的技術特長,在水泥技術領域做點事情。正所謂念念不忘,必有回響,隨著一項項的目標逐步清晰,他圍繞著目標一點一點的研究起來,義無反顧。從此,他對技術創新著了迷,周六、周日及每天的晚上、深夜、凌晨,都是他研究技術效率最高的時間,為了將心中目標逐個實現,他把打電話的時間都節省下來了,非重要的電話一概不接,為此得罪了一些人,抱怨他不接電話、不回短信。一張張的驗算紙、一份份的草圖,在辦公室、在家里的寫字臺旁,堆摞了近半米高。
袁總說,他還有一個多年的養成的習慣:筆記本電腦隨身攜帶,他用電腦就像現在的人用手機一樣,一天不開機就感覺過不去,利用率非常高,用壞了不少筆記本,基本一年就要買一臺。
散落的睡眠:不知情的同事總是羨慕他睡眠好,茶余飯后總能見到他打瞌睡,其實他是嚴重的睡眠不足。每每出發的途中,無論是在火車、汽車還是飛機上,都是他用來睡眠的時間。他說在途中都成了條件反射了,沒等飛機起飛就睡著了,飛機一落地就醒來了。有幾次單獨出行,因沒有人叫醒他,坐火車直接坐過了站。時間在他這里總顯得非常寶貴,需要精準計時,第二天有幾個小時的車程,在頭天晚上就再晚睡幾個小時。每碰到技術方案的問題,常常是困了上床躺下,但是他睡不著,腦海里想出一點思路,立即回到寫字臺上再驗算,再困了再躺下,再起來,幾個回合就天亮了,如此熬過了無數個不眠之夜。
無私的幫助:技術的研究都要投入較長的時間和經費,為了幫助廠家迅速解決技術難題,他以多年的技術研究和積累,給予了最大的幫助和無償的支持,一些試驗的重復也在考驗著他的耐力,最終還是有著堅強毅力的他克服了重重困難,獲得了成功。
奢侈的時間:袁總常說,我自己是一個較笨的人,別人可能一個小時就可以完成的工作,我往往可能要花兩個或者三個小時,大部分人卻不肯花這一小時,我認為只要是技術升級有促進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做就要做好,做不成決不罷休。
泰安中聯低能耗示范線從設想到成功
提高泰安中聯示范線,袁總回憶道,那還是在去中聯水泥不久的一天,崔星太董事長說雷前治會長常夸其他水泥廠的技術指標先進,沒有一次說中聯水泥的技術指標先進,咱中聯水泥是號稱先進的企業,應該也搞一條出來!說著無心聽者有意,當時分管生產和技術的袁總牢記在心里。他利用分管項目建設的機會,挑選了泰安中聯未建工程作為示范線的試點項目。當時他提出,示范線目標標準煤耗97公斤,熟料綜合電耗52度。此話一出,行業的老前輩都認為實現不了,后經他把從礦山開始到水泥窯系統的構思全盤端出后,得到了一致認可。從此成立了研發小組,他任組長,歷時三年的時間組織了泰安中聯智能化示范線的工藝優化工作。回憶起當初種種艱難,袁總透露,包括這個項目在內,他曾提出了多項技術創新思路,但是很多人都認為不可行、不可能,當時頂著巨大壓力,堅持做出了一項又一項的技術創新,在研發的中期,硬是把目標再次做了大幅度的提高,目標提高到標準煤耗95公斤,熟料綜合電耗50度,向著世界領先水平邁進。他要求研發組要以創造性思路開展工作,并提出要以“碰到南墻也不回頭”的毅力去完成此任務。隨著生產線點火、調試,很快實現了既定目標。宋志平董事長在去泰安中聯視察時講到:“泰安中聯的能耗指標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在你們的手中由眾多的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水泥窯協同生活垃圾處理
談及水泥回轉窯協同處理生活垃圾,袁總早在2014年就成功研發了一種干法水泥回轉窯協同處理生活垃圾系統,并成功獲得了發明專利。
據袁總介紹:現在國內干法水泥回轉窯協同處理生活垃圾系統,都是把垃圾燃燒的煙氣送入分解爐內做無害化處理,此方案由于煙氣及煙氣攜帶的鉀鈉及氯離子同時也進入了預熱器系統,會對窯系統的煅燒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一是煙氣量的進入造成窯系統煅燒用風量的降低,連帶的是影響窯的產量。二是煙氣帶入的鉀鈉及氯離子會造成預熱器系統產生結皮而影響窯的長期運行。同時由于各地對處理垃圾的補貼較少,造成企業虧損。他創造性地提出了煙氣與窯內的廢氣等量置換的思路,有效的解決了對窯系統風量及有害物對窯系統產生影響的問題。同時對置換出的高溫廢氣進行了高效的利用,產生了較大的經濟效益,企業處理生活垃圾不再虧損了。
高效能砂石骨料線
隨著環保日益嚴格,機制砂石骨料迎來廣闊的市場空間,小亂散砂石骨料企業逐漸退出,大型化、規模化、環保化的砂石骨料生產線發展迅速。國內大型水泥集團中,骨料業務均為其盈利重頭部分,國內各大水泥集團當前也在積極布局砂石骨料行業,延伸產業鏈。水泥企業進入砂石骨料行業既能對礦山低品質原料進行高效利用,又能取得可觀的經濟效益。由此,他對砂石骨料生產線技術夜以日繼的進行了創新研究,他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其一工藝流程的優化促進行業減排,其二,智能制造的跟進實現砂石行業的管理飛躍;其三、大型裝備的研發引領砂石產業升級。
最終開發出來國內技術領先的砂石骨料生產線,與常規的規模化的骨料線相比:投資降低20%以上,電耗降低30%以上,占地面積降低70%以上,產生了較大的經濟效益。
采訪中,他還介紹了許多的重大技術創新項目,如水泥粉磨電耗20度技術,全國第一臺大型骨料篩技術,熟料燒成系統零購電技術,水泥磨無人值守技術等等。
功夫不負有心人,歷時十多年的日夜拼搏、對技術創新的著迷,一個個重大創新技術脫穎而出并取得成功,展示出了他超人的毅力。
奔向新的目標
2017年底,年齡已過53歲的他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毅然從國企高層的職位下海了,這引起了眾多圈內人士的疑惑和不解。當我們詢問時,本就技術暢談的袁總停頓了片刻,然后以沉穩的語氣說:“我心中有個目標,我想去實現,我要在60歲之前把研發的項目全部獲得應用,為實現這些應用,我會不達目標不罷休”。他講到,中聯水泥是一個生產單位,不可能提供資金及人力做太多研發工作,下海后要組織技術精英及籌集資金投入既定目標的研發,對一些技術創新項目要盡快試驗、盡快投入應用,以實現心中的夙愿、成就心中的夢想。
實業之路:袁總下海后,迅速組建了北京堅構建材技術有限公司,并擔任公司董事長,立足建材行業的技術領域,廣納良材、開疆拓土,帶領一班人靠創新推動技術進步,構筑企業競爭力的護城河。短短的一年間取得了較大的成績。許多研發工作已正常開展。袁總欣慰的說,眼看著離心中的目標越來越近,我非常高興!
采訪結束后,袁總的一句話一遍遍在腦海中回想:“不敢吃第一個螃蟹者永遠成不了第一,只要敢想、敢為,就沒有做不成的事,更要敢于向水泥行業世界領先水平跨越,堅構建材有信心在眾多懷疑的目光中,將許多技術創新項目由不可能變為可能。”袁總堅信,在水泥行業典范愿景的指引下,公司的技術團隊會加倍努力,通過技術的創新推動行業的節能、環保、智能工作向縱深發展,為行業的健康發展添磚加瓦,為建材行業的技術進步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