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水泥并非淘汰類行業,但現在已經被貼上了高耗能、限制類、去產能的標簽,自動化控制方面遠遠落后于國外水平。正值如此頭痛之時,2018年2月27日,阿里云山東分公司經理韓飛到淄礦集團洽談業務,在介紹到阿里云大數據、云計算的優勢時,東華公司主動出擊,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能否通過大數據,建設“水泥工業大腦”解決熟料生產全過程降能耗和提高產品質量,甚至預測設備故障等問題。
“水泥工業大腦”,就是指將大數據運用到水泥生產全過程中。“項目開啟后,面臨了不少的考驗。首先,雙方互相的了解不夠,阿里云不了解東華公司這邊的具體工藝,東華公司也不了解阿里云的大數據。其次,我們公司搞大數據,很多同行甚至是自己公司的工藝工程師們都對此持懷疑態度,沒多少人相信多年來的實際經驗能被所謂的‘機器’打敗。”山東東華水泥有限公司中控室主任榮偉告訴記者。
工藝工程師們各抒己見,很多人不相信這個“工業大腦”能比得上人的大腦。通過大數據的計算,分析了影響原料磨電耗和臺時產量相關的幾個因素,但在循環風門上調節產生爭議,“這個可動不得!這個不需要動!動得太頻繁執行器損壞怎么辦!”工藝工程們發出了質疑。因為按照以往經驗,閥門開的大小是固定的,不需要隨意調試。但是,只有放開步子走出去才能知道行不行,“在能保證安全的情況下,能試就一定要試試,我們給大數據一個機會!”東華人最終選擇了嘗試。經過大數據上線測試,臺時增加了2.19%,研磨效率提高2.74%,電耗降低4.26%,磨內用水降低5.98%。
還有一次,在生產過程中,水泥熟料質量出現了波動,大家都將懷疑的眼光鎖定在碳酸鈣原料上。但是一直都查不出原因,也不能確定是否真的是碳酸鈣原料的問題,后來在大數據的幫助下,找出了導致水泥熟料質量出現波動的元兇——硅??焖?、精準、省力,這就是大數據所能做到的。
功夫不負有心人。山東東華水泥有限公司公司建成“工業大腦”后,按實際年產240萬噸熟料計算,年可節約標煤7200噸、節電480萬度,減排二氧化碳22732噸、氮氧化物342噸、二氧化硫684噸,增加綜合經濟效益4000余萬元。
通過不懈的努力,2019年1月初,山東東華水泥有限公司通過了山東省院士工作站審核。這樣卓越的成就離不開東華一班人日夜的艱辛鉆研與刻苦求實的態度。這是一次“有心的插柳”,收獲了“柳成蔭”。
水泥“工業大腦”憑借超強的學習能力,不斷降低能耗減少排放,最直接的成果就是使標準煤耗下降至100千克/噸,并力爭突破99千克/噸,電耗突破50度/噸,力爭突破49千克/噸。在面對更嚴環保政策、去產能壓力時,東華公司擁有更多的話語權。
“大數據的應用,不是徹底地摒棄了人工,而是原來師傅的傳幫帶,現在傳給機器了,”榮偉說道,“說白了,就是在傳統工藝,也就是實際操作經驗的基礎上采集數據,讓機器‘學習’哪些數據是有用的,然后自動優化,等設備正式開始運行后就由機器運算投料,中控員就不用管了。”副總工程師徐路告訴記者:“兩化深度融合,大數據擁抱傳統企業太厲害了,下一步生產真的不用人來操作了!”
從一個水泥生產行業的服務商,到現在給水泥生產裝上了“工業大腦”,作為面向全國水泥企業提供大數據分析服務的行業領先者,山東東華水泥有限公司在新舊動能轉換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東華公司建成“工業大腦”后,不但建成了智能工廠,實現了產業智慧化,還探索了水泥行業工業互聯網的建設路徑,為傳統制造業轉型發展成為制造服務業,實現智慧產業化奠定了良好的實踐基礎。
放眼未來,山東東華水泥有限公司將進一步集中優勢資源,建設淄博綠色建材及納米新材料集成創新示范園,構建起布局結構優、規模體量大、延伸配套性好、支撐帶動力強的綠色建材服務運營集團,形成引領支撐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強大動能,在產業鏈延伸、綠色智能升級改造、循環經濟、創新平臺、重點示范項目建設布局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形成具有東華特色的“新舊動能轉換”路徑和典型經驗,為淄博市傳統建材行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和綠色轉型升級提供引領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