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我從機械電子局調到國家計劃委員會投資司任原材料和加工工業處處長,開始接觸水泥行業。那時候,國內有冀東水泥廠、柳州水泥廠、江南水泥廠、耀縣水泥廠等為數不多的大水泥廠。所謂大,就是擁有1000噸水泥熟料的生產線,鮮有日產1500噸,甚至于3000噸的水泥熟料生產線,其余大多數是立窯的小水泥廠。那時候,我經手辦理的幾個大的水泥建設項目也就是靠引進設備建設日產1500噸的水泥廠,最大的也不過是日產3000噸的生產線,年產七八十萬噸水泥。一個大的利用外資項目是安徽銅陵水泥廠,利用世界銀行貸款,大約是日產2500~3000噸的生產線,年產150萬噸,應該是最大的水泥廠了。那時候,水泥生產設備主要是從丹麥史密斯公司和德國洪堡公司進口。為什么水泥生產設備要從國外進口?因為那時候我們機械工業也沒有能力制造水泥回轉窯上的硬齒面大齒輪,我們還沒有能力生產大的齒輪磨床,只能生產軟齒面的齒輪,磨損很快。此外,那時,大型的變速箱我們也制造不了。銅陵水泥廠建成后,應該是當時我們國內最先進的水泥制造廠了,可是經濟效益上卻還不了世界銀行的貸款,因為開始時,我們國家的匯率體制是1美元兌換固定的2.8元人民幣。后來,匯率體制發生了變化,人民幣迅速貶值,一美元兌換8元人民幣,銅陵水泥廠還不了債了。再后來,銅陵水泥廠被安徽海螺水泥廠兼并,成了海螺水泥集團的骨干企業。那時候還有一些是由外資來投資建設的水泥廠。例如大連的小野田水泥廠,山東煙臺的三菱水泥廠,還有在江蘇由臺資投資的遠東水泥廠等。那段時間,我審批的冀東水泥廠、長春雙陽水泥廠、新疆天山水泥廠、海南昌江水泥廠、湖北的新華水泥廠、廣西河池水泥廠以及葛州壩水泥廠是專門生產大壩水泥的,但規模也大體是日產1500噸到3000噸的水泥生產線。欣喜的是,當年建設的這些水泥廠幾經改造擴建兼并,都成了雄踞一方的水泥集團,海螺集團成了全國最大的水泥生產企業,雙陽水泥、天山水泥也都分別成了東北地區、新疆地區的水泥生產集團。后來,韓國大宇要在山東建設一個日產8000噸熟料的水泥生產廠,剛開始我很驚訝,還有這么大規模的生產企業。馬上同意讓韓國大宇來建,我們可以找到差距,學習他們的先進技術。現在海螺集團和其他一些大的水泥企業都有了日產萬噸級以上的水泥熟料生產線,并且裝備完全可以國產了。隨著投融資體制改革的深入,水泥項目早就不需要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審批了。
1991年我國水泥年產量2.53億噸,而2018年產量己經達到23.38億噸,說來時間并不久遠,20多年的時間一個水泥行業就發生了這么大的變化,從一個行業也反映出我國工業的進步。20世紀90年代初的水泥廠完全沒有回轉窯余熱的回收裝置,能源浪費了。現在大型的回轉窯用上了余熱發電裝置。那時水泥的包裝主要是靠牛皮袋包裝,使用時要把牛皮袋弄破了,既浪費,效率也不高。后來逐漸推廣了散裝水泥運輸,有了散裝水泥運輸車和運輸船。那時的水泥廠是廢棄物產生的地方,現在許多水泥廠和地方政府結合,可以幫助地方消納固體廢棄物。就是把固體廢棄物放在高溫的水泥回轉窯中焚燒。以海南省洋浦的印度尼西亞金光集團造紙廠為例,造紙廠產生的泥沙枝椏樹皮送到附近的天涯水泥廠去消納掉,雙方簽訂了協議。由于水泥回轉窯中的溫度高,消納固體廢棄物的效果很好,甚至還可以消納水泥廠所在地區的液體廢棄物,把液體廢棄物噴入回轉窯中焚燒掉。當年,北京市要在昌平建一個水泥廠,該不該在北京建一個水泥廠爭議很大。后來是一條理由同意了北京水泥廠建設,就是石景山發電廠和鋼鐵廠的粉煤灰和廢渣傾倒在永定河河道里,影響了永定河行洪。建水泥廠用槽車把石景山發電廠的粉煤灰拉到水泥廠里,變成了水泥的原料,起到了消納固體廢棄物的作用,這才同意了建設北京水泥廠。水泥廠不僅規模大了,各項技術和環保措施也有了長足的進步。
水泥曾經是我國的出口產品,2006年出口高峰時曾經年出口3612萬噸。然而,在2018年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當年凈進口459萬噸,我國從水泥出口國變成了水泥進口國。由于產業結構調整,我國大力整頓小水泥,這幾年水泥的產量沒有增加,還有所減少,所以成了水泥進口國。這也說明我國巨大的建設規模必須有水泥來保障。這也使我想到現在許多國家,包括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也包括美國在內,要建設高鐵等基礎設施。但是如果他們本國沒有足夠的水泥生產量,要完成他們的建設目標也是很困難的,各工業門類必須協調發展。中國做到了這一點,但許多國家要完成他們的建設目標,可能連水泥都供應不上。這也是中國這么多年來奮斗的成果。我們建立起了門類齊全的工業基礎,有能夠適應經濟快速發展的基礎工業,這是我們國家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