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他自己,也從當初的工務員成為如今環保工安室的“臺柱子”、連續數年獲評九江市環保局頒發的工業污染源環境統計核查工作先進個人。李棟才是九江濂溪區人,長期在瑞昌工作,這里已然是他的第二故鄉,如何把故鄉變得更美,成為他心中時刻惦記的事情。
做監測 細致入微
每天做完手頭工作,李棟才總會拿出手機,點開九江市環保局在線實時監控系統軟件。瞬間,工廠內各項數據便躍然眼前: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煙塵排放濃度……數據顯示,當前各項工作一切正常。但他還是不放心,戴上安全帽,帶著紙筆和儀器設備,又直奔廠區。
耳邊傳來機器運轉的聲音,旋窯熱氣環繞,擦除氨水流量表盤上的灰塵,觀測氨水罐液位,去監控房比對監測數據,同工友交談,了解當天工作情況,做完這一切,李棟才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他深知,手機不如現場查看來得實在,安全責任大于天,稍有不慎,便會產生不可挽回的損失。因此,沒事的時候,他總愛下車間轉悠。
學新招 變廢為寶
由于工作表現突出,2018年4月,李棟才獲得外出參加廣西南寧水泥窯協同處置交流的機會。在那里,李棟才仿佛打開了新世界。經過學習,他深刻體會到,協同處置固體廢棄物已成為水泥窯向綠色發展的必然趨勢。為此,他對水泥窯協同處置固廢與危廢產生了極大興趣。
回到公司后,李棟才連夜制定出一份固廢利用方案,上報企業高層和環保部門。在獲得肯定后,他又馬不停蹄地進行預處理。如今,投入使用的固廢焚燒車間每天能接收200余噸固廢,經過收集、分選、焚燒等多道程序,可降低水泥窯煤炭使用量。經過多次測算,李棟才發現,每小時可節約1.5噸的煤炭,在為公司節約成本的同時,還能降低能耗排放,這讓他欣喜不已。
降排放 推陳出新
李棟才至今記得剛進工廠時,師傅給他的任務——隨時觀測廠區煙囪的排放情況。十幾年過去,他養成了抬頭看天的習慣。煙囪佇立在那里,更遠處是湛藍的天空。除觀測煙囪排放,他做得最多的便是進車間了解情況。一廠早期建設的生產線,窯頭、窯尾均為靜電除塵,煙塵排放濃度雖都在國家排放標準范圍內,但靜電除塵的缺點也顯而易見,一旦出現故障,煙塵將全部擴散,波及面廣,給廠區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能不能做到更好?他反復思量,最終向公司高層提議更換成袋式處置。如今,公司已采納并已開始采購設備,預計2020年底完成。屆時,廠區煙塵排放濃度可降到超低排放標準(10mg/m3),這一舉措,將廠區排放標準推向整個水泥行業排放的前列。要知道,國家目前對于超低排放還沒硬性規定。此外,他還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上,尋求更低排放、更高效率、更多環保的法子。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正是李棟才一班人十幾年如一日的扎根崗位,持之以恒地開展跑冒滴漏、水溝清理、廠區道路清潔、車間隱患排查等一項項安全工作,才有了廠區的碧水藍天。頭戴安全帽,來回奔走于廠區,他已然成為創建“無廢城市”的行動者、打贏藍天保衛戰的行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