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創辦水泥廠,麗建公司專門成立了“五人領導小組”,具體負責創辦水泥廠的相關工作,并從麗建公司抽調工人進行創業。當時,條件很艱苦,住的是稻草屋,包括廚房、辦公室機修間、倉庫都是稻草屋。
1971年3月,我們這批70屆初中畢業生20人被分配到水泥廠工作。當時,道路還算平整開闊,周圍是一片荒山野嶺,沒有自來水提供,生活用水是由2位工人從桃山大橋邊用水車人工拉運的甌江水,生產用水則抽用呂埠坑村水塘中的水。當時沒有公交車,工人們居住點離工作地比較遠,只好在呂埠坑村民家中租房住。盡管各方面條件很艱苦,工作強度大,水泥生產中灰塵漫天飛舞,但是全廠工人滿懷希望與信心,克服了種種困難,為早日生產出水泥而努力。
1971年4月,廠里派我們20名初中畢業生和2位退伍軍人到青田水泥廠學習生產水泥的操作技術和工藝流程等。一個月后大家基本掌握生產操作技術,開始搞試產。記得當時生產設備很落后,一臺老舊雷磨機磨完生料磨熟料,出粉是人工用麻袋裝起抬卸的,從生產車間出來大家都成灰人了,立密成球是工人用鐵鍬一鍬鍬把生料粉做成土成球盤成球后拉到土立窯燒成的。第一次燒窯,因為煤煙太大,七八位工人被熏中毒。當時,沒有什么專用的機械設備,就是靠人抬肩扛,工人們發揚不怕苦、臟、累的奮斗精神,硬是在1971年7月份生產出了水泥,并向縣政府報喜。
從此,麗水有了自己生產的水泥了。1971年7月份經麗水縣人民政府批準成立了地方國營麗水水泥廠,有干部職工70多人,占地面積十多畝。
1971至1974年,廠里陸續從原船運公司調進來30多位工人和6位大學生,1974年底工人達130多人,工廠有三大車間,有化驗室,生產設備逐步增加,機械化程度也提高了。主要生產設備有2臺φ1.2×4.7米球磨機,年產量達1000噸左右,生產場地也因原麗水焦化廠的并入擴大,廠區用地面積增加到20多畝。因麗水本地沒有生產水泥的原材料,都要從外地購買,生產成本極高而連年虧損。當時國有企業屬政策性虧損有財政保障,如1974年水泥廠虧損32萬元,正好是麗水火柴廠的年利潤。
1974年全廠職工第一次職業病檢查,查出有18例疑似石肺病。工人們紛紛要求調離水泥廠,思想波動很大。為此,縣里專門派來工作組幫助水泥廠安撫職工思想,增強個人防護和革新除塵設備,逐漸穩定住職工情緒。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后,廠里開展“工業學大慶”的熱潮,縣里撥出幾萬元錢對熟料車間危舊房進行改造,廠里也自力更生土法上馬對生產設備進行改造提升,1978年生產水泥年產量達到3000噸。
1979年下半年,中國科學院水泥研究所黃大能所長帶隊在我廠搞縉云沸石作水泥混合材試驗并取得成功,為全國的水泥生產解決了原材料方面的難題,該項生產技術向全國水泥行業推廣,沿用至今。
1983年下半年,經省計經委批準我廠獲技改項目資金49萬元,縣計委批復4.9萬元用于職工宿舍項目建設,因當時廠領導班子缺乏凝聚力,工作進展緩慢。1984年5月份,縣工業局對水泥廠領導班子進行調整充實,新班子上任后大膽改革,從抓工作紀律入手,調整充實中層干部,并充分發動群眾,狠抓生產質量,提高水泥標號,抓技改進度,到1984年底一舉扭虧為盈,歷史性地產生4.5萬元利潤,水泥稱號也從只有300號、400號,到生產出了500號水泥,年產量達到7萬噸。
1985年麗水城市建設規模擴大急需大量水泥,縣里下任務要求我們增加產量,在省技改項目抓緊配套完善的前提下,我們開足馬力多生產水泥1.3萬噸,為麗水的建設保障了水泥的供應,有力地支持了麗水的基本建設。
從1984年下半年開始新增φ5×10米生料筒倉5只,φ1.5×5.7米球磨機1臺,土立窯改為機立窯,實現出料自動化,再也不用人工裝卸破碎了。生產上基本實現了機械化和半自動化,工人的勞動強度大大降低,操作工在封閉的房間里按鈕開關就行,和70年代初建產時的情形相比,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1986年春節前夕,位于麗龍路第三中學對面的水泥廠宿舍竣工,23戶職工分到房子歡天喜地地搬進新居,這可是麗水水泥廠人奮斗10多年換來的福利啊!1988至1990年上半年又在原宿舍旁邊增蓋12套30平方米的“鴛鴦房”,解決了青年工人的結婚用房。
1987年下半年開始實行經營承包責任制,原豆制品廠廠長等3人中標,在承包制的激勵下,1988年水泥產量達1.5萬噸,質量也大幅度提高,500號水泥占出廠總數80%以上,還生產出600號高標號水泥,消除了400號以下低標號水泥,工業總產值、利潤等指標都是建廠以來最好的。1987至1990年是麗水水泥廠的經濟效益高峰期,廠區經擴建后占地面積有50多畝。
麗水水泥廠傳承著一個好傳統,就是廠領導下車間勞動。遇上設備大修或搶修,廠領導也要與工人們一起投入生產。
1995年下半年起,企業開始走下坡路。期間被杭州某企業承包經營半年,已無起色,1996至1997年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1997年被法院宣告破產,工人發放安置費下崗,全廠生產設備除土建設施外,全部拍賣給溫州人運到貴州省冊享縣某水泥廠。至此,地方國營麗水水泥廠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