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工業固體廢物年產生量約33億噸,歷史累計堆存量超過600億噸,占地超過200萬公頃,不僅浪費資源、占用土地,而且帶來嚴重的環境和安全隱患,危害生態環境和人民群眾身體健康。
“回收再生是解決人類垃圾的最好辦法,但如果有一些垃圾無法回收再生,高溫高效的焚燒方式被認為是較為友善的解決方法。水泥窯高達1800度的溫度,處理任何冥頑不靈的危害廢棄物都游刃有余。”陜西生態水泥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超暉說。
水泥窯協同處置固危廢技術,是水泥工業根據自身的工藝特點衍生出的一種“新”的廢棄物處置手段,指的是將滿足或經過預處理后滿足一定要求的固體廢物投入水泥回轉窯,在進行水泥熟料生產的同時實現對固體廢物的無害化處置。
記者在廠區了解到,在處理固體廢物方面,水泥窯具有許多天然的優勢。比如,水泥窯內煅燒溫度高、熱容量和熱慣性大,有害成分均能被徹底分解;廢物在水泥窯內經過焚燒后,其中含有的重金屬等有害物質,絕大部分固熔在水泥熟料的晶格中,不能再溢出或析出,沒有二次污染隱患等等。
目前該廠已能夠把轉爐渣、有色金屬灰渣、氣化渣、燃煤爐渣、濕粉煤灰、干粉煤灰、含鋇廢渣、鎂渣、礦渣、脫硫石膏、磷石膏、廢石粉末等14種工業固體廢棄物應用于產品生產,共累計使用固廢374.21萬噸。2018年2019年6月底,累計消納固廢近180萬噸,做到固廢“吃干榨盡”,達到了“零”排放。
不僅如此,未來,生活垃圾也可交給水泥廠來處理。張超暉為記者描述了這一場景:“水泥廠強大的負壓可解決垃圾處理過程中產生的酸性臭氣外溢問題,連續不斷的余熱可以把生活垃圾干燥,而干燥的垃圾在焚燒時產生的熱能可替代燃煤用于水泥生產、供暖或發電;垃圾焚燒后產生的飛灰和灰渣,可用來作為生產水泥的原料,降低水泥生產成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