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霾新舉措:
陜西:11月26日上午,陜西省政府召開政策例行吹風會,解讀了《汾渭平原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會議表示,相關文件表示,相對于過去實行的“一刀切”停產,今年有明顯的變化,根據污染排放數據的不同對企業實施不同的政策。據了解,過去陜西省對不同涉氣企業的要求是一致的,今年的情況有所變化,將涉氣企業分成ABC三類企業,A類企業,也就是說這類企業做到了污染治理的最高水平,在冬季錯峰生產和應急狀態時基本上不打擾,B類企業相對于C類企業做得也不錯,做到適度監管。C類企業按照正常的應急減排措施來執行。
河北:前不久,河北省在全國率先建立生態環境監管正面清單制度,引發關注。該制度對納入清單的企業、項目,優先保障其生產經營活動,在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期間“不停產、不限產、不檢查、不打擾”;躋身正面清單的關鍵,在于能否做到達標排放、自律減排、污染治理水平領先。目前,經過逐一現場核查評估及多部門會商會審,河北共有1640個項目、企業被納入首批生態環境監管正面清單。
山東:近日,山東省生態環境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重污染天氣差異化應急管控 防止“一刀切”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各市生態環境局進一步做好涉氣污染源差異化應急管控工作,精準實施應急減排,堅決防止“一刀切”,確保在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的同時,保障好民生需求和經濟高質量發展。要積極建立正向激勵工作機制。按企業治理和管理水平高低以及污染物排放強度將企業評定為A、B、C三個等級。
制定這樣的標準,陜西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郝彥偉解釋說,目的是建立引導機制,讓更多的企業向更高的標準看齊,高標準企業在重污染天氣下生產不受影響,經濟也不受影響,這樣的話,會激發更多企業向A類沖刺,力爭做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
相關制度的建立,是杜絕環保“一刀切”、精準治理大氣污染的創新舉措?,F實中,一些地方或部門平常不作為、不擔當,到了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強化監督、年終考核開展的時候就臨時抱佛腳,采取不分青紅皂白要求停工停產停業等簡單粗暴的做法。少數地方曾經出現的無差別“一刀切”,損害了合法合規企業的權益,也折射出存在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風。
如今,河北等地紛紛制定實施嚴格禁止環保“一刀切”的政策措施,通過生態環境監管正面清單制度、“一企一策”差異化應急減排等做法,對各類企業分類施策、“揚善懲惡”,推動環境管理模式從“底線約束”向“底線約束”與“先進帶動”并重轉變,有利于更好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打贏藍天保衛戰。
沒有落后的產業,只有落后的生產模式。同一行業的不同企業之間,由于重視程度、管理水平、治污能力等方面的差異,污染治理水平和效果可能大不相同。在環境監管中,如果不能有效體現鼓勵先進、獎優罰劣、區別對待,就容易導致“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
例如,如果在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期間,投入巨資安裝并正常運行治污設施的先進企業,也必須和落后的散亂污企業一樣“一律先停再說”,就會讓嚴格守法者付出高成本,進而影響先進企業的效益和治污積極性。實施生態環境監管正面清單制度等舉措,將領跑者和落后者明明白白區分出來,有助于加強生態環境差異化管控,激發企業治污減排的內生動力。
值得注意的是,對先進企業予以政策激勵、大力支持,并不意味著對這些領跑者就放松監管。在實踐中,應充分利用視頻監控、污染源自動監控、無人機飛檢等手段,完善非現場監控體系。與此同時,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嚴格按照規則公開公正地確定“紅榜”,并動態調整、定期更新。總之,既要為企業提供優質服務,又不能放松環保“紅線”。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近年來,我國持續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顯著成效,但依然任重道遠。突出問題導向,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更加注重精準施策,我們就能以良藥治愈沉疴,讓藍天白云越來越多,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來源:人民日報、陜西省工信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