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3月24日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3月24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推動制造業和流通業在做好疫情防控同時積極有序復工復產的措施。其中,“鼓勵大企業融資后向上下游中小微企業支付預付款”的提法成為亮點。在此之前,有關部門已經引導金融機構提高對中小微企業的信用貸款、續貸、首貸和中長期貸款比重,此次國常會也對此進行了重申。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向記者表示,這一舉措實際上有點類似于供應鏈金融。
“供應鏈金融,實際上以這個核心企業為核心,上下游都是以他(核心企業)為主。平常大企業會占用上下游資金,所以通常會有些應收(賬款),或者應付賬款等欠款。在上下游資金比較緊張的時候,大企業欠款就會擠壓到上下游小企業的生存空間,”曾剛說道,“過去銀行為了支持小微企業,只要應付賬款確認,銀行就可以把應付賬款作為抵押或者作為一種風險控制的手段,對上下游企業來進行授信。”
曾剛指出,“目前這種模式,(大企業)把現金直接支付給上下游,那就不再有應付賬款這種商業信用的欠款。這樣的話也能幫助上下游企業直接拿到錢。”
不僅是應付賬款,國常會中提到的應付賬款主要體現為“預付款”。“預付的話就更容易,能夠更好地幫助小企業維持生產。”曾剛稱。
與傳統供應鏈金融模式相比,“大企業融資后向上下游中小微企業支付預付款”模式相同,但支付路徑與流程發生了變化。曾剛認為,這一方法的優勢主要體現在提升效率與降低成本兩方面。
從“一對多”到“一對一”:效率更高
“與銀行分散貸款相比,這種方法可能會更加有效,因為企業上下游經貿關系更加緊密,而且付錢更快,就是在商業欠款這個貿易的環節,就直接能把錢就付出去了。”曾剛如是說。
他表示,此前銀行供應鏈金融的模式,是由銀行直接根據應收賬款情況“一對多”給小企業授信,環節稍長,包括應收賬款、應付賬款的確認,對小企業授信的確認都需要過程,相對較慢,尤其疫情期間,需要非常及時地對上下游小微企業支付,因為拖的時間越長,小微企業倒閉概率越高。
因此,與之前模式相比,“大企業融資后向上下游中小微企業支付預付款”模式相同,但從流程的角度效率更高。
曾剛表示:“這個時候,因為大企業在銀行里基本已經有授信了,就不需要再去做應付賬款的確認,小企業具體的調查、信貸流程等。銀行只需要一家‘點對點’,直接把錢整體授信給它(核心企業),然后由核心企業根據貿易過程、環節過程直接支付欠款。”
借款主體從“中小微企業”到“核心企業”
除了提升中小微企業資金到賬效率外,該方法也具降本之效。
“即便是剛才講到的那種供應鏈金融,確實根據大企業的應付賬款信息,能夠給上下游企業放錢。但是利率定價的時候,還是按照小企業的定價來定的,因為畢竟是小企業借款主體,還是按小企業定價,它的利率成本肯定比較高。而且對小企業來講,畢竟還是個借款,是有成本的,”曾剛稱,“在大企業情況下,因為大企業的授信,銀行借款的利率還是比較低的,所以總體來講銀行貸出去的時候,整個資金成本可能會更低。同時主體,換成了大企業,小企業是直接拿到的現金支付。對它(小企業)來講,不再是一個債務了。那這樣的話,小企業的成本,也可能會降下來。”
從供應鏈角度來說,曾剛指出,如果把整個供應鏈綜合,由于核心企業信用資質高于中小微企業,借款主體從分散的中小微企業變成核心企業會降低整個供應鏈成本。
“需要核心企業的責任與擔當”
那么疫情之前,為什么不實行這一舉措?
曾剛說:“平常這種業務不太好開展,大企業往往不愿意借這個錢,因為他能欠小企業錢,為什么不欠?現在相當于小企業在供應鏈上借錢,變成大企業借錢,就是本來是小企業的成本變成了大企業的成本。因此為什么原來供應鏈金融不這么開展,因為好多大企業不愿意這么干。”
而當前特殊的疫情情況下,曾剛認為需要兩方面的努力。“一方面,銀行要盡可能地降低對核心企業融資的成本,另一方面核心企業也需要有更多的擔當,在這個時候作為核心企業,為穩定整個產業鏈,也是履行社會責任,更好地去支持上下游小微企業,幫助穩就業穩增長的實現。”
因此,“鼓勵大企業融資后向上下游中小微企業支付預付款”這一方法需要需要銀行降低融資成本,更需要核心企業的責任與擔當。
“我覺得或許可以在局部范圍內,如果核心企業愿意的話。那么(該方法)確實可以成為一個不錯的選擇方案。”曾剛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