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信部原材料工業司公布2019年水泥行業運行情況,提到2019水泥行業利潤達1867億元,同比增長19.6%;再次刷新了近十年來的利潤最高值。3月20日,海螺水泥公布2019年凈利潤335.93億元,同比增長12.67%。在整個行業業績高漲,日進斗金的情形下,卻有水泥銷售大喊”虧本啦!“。
庫存大票遭遇”倒春寒“
近日,有水泥經銷商對水泥人網表示,年前庫存的水泥沒有銷路,因擔心庫存不當而“失效”,只能忍痛低價出貨,原想節后放量大賺一筆的,卻不料成了虧本賺吆喝。
2019年12月下旬,水泥人網工作人員在走訪泛東北市場時發現個別企業已經暫停生產銷售提前放假了。相關企業負責人表示,前期下了幾場大雪,下游工地絕大多數都停工了,水泥需求量較小,區域主導企業日出貨量僅在1000-3000噸左右,大多數企業都停窯停磨全面進入檢修期了。水泥價格已經“封印”PO42.5散裝水泥停留在300-345元/噸,各企業庫存基本都在50%以下,部分粉磨站企業又重新開啟了“冬儲大票”。正是這部分“冬儲大票”在目前的行情下遭遇”倒春寒“。
需求不足,開啟”自搶“模式
近期有消息稱,山東區域有企業”自己搶自己“。企業銷售部與下游經銷商搶奪商砼市場。企業銷售部以低于正常報價100元/噸以上的價格出貨,約有五千噸左右水泥,投放市場。而代理經銷售商因相對提貨價較高,失去了價格優勢,市場份額盡失。
價格持續下跌,部分企業處于虧損邊緣
近期多區域水泥價格下跌,山東、河南省以及上海市部分區域自復工以來連續下調水泥價格,截止3月中旬已經下調達百元以上。上海市高標號水泥累計下調達150元/噸以上,鄭州市一季度累計降價210元/噸。
據了解,上述低價區域熟料并未跟隨水泥降價而大幅下調價格。部分生產成本相對較高的企業已處于虧損的邊緣,甚至有企業暫停生產,等待價格上調再啟動。
企業供大于求,行政支出大于利潤
下游需求不足,水泥銷量偏少,熟料企業庫滿即停,部分企業行政費用支出較大。以至于支出大于利潤,收支失衡出現虧損。類似現象在幾年前也曾出現過。
2012年一季度時多區域水泥市場受重點工程投資放緩影響,水泥量價齊跌,絕大多數水泥企業進入虧損通道,華北地區龍頭企業冀東水泥甚至成為了行業”巨虧”。
相關數據顯示,2013年城鎮戶均住房超過了1套,2014年千人汽車的保有量超過100輛... ...需求出現峰值后進入平臺期,與住和行相關的鋼鐵、水泥產量出現了負增長。到2016年水泥行業企業虧損面達到40%以上。
甲方或施工企業長期拖欠材料款,付款滯后
水泥經銷商供應工地的價格較低,甲方或施工企業材料付款又出現滯后。甚至有賒銷兩三年后才付款的現象。在水泥價格波動較頻繁的時候,大筆資金無法回攏也是造成部分經銷商虧損的原因之一。
目前,絕大多數水泥生產企業都是現款現貨,而水泥經銷商及商砼企業還未真正擺脫“賒銷”的宿命。賒銷對經銷商來講有些迫不得已,但是面對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又不得不接受賒銷。
新建廠支出費用較高,水泥虧本出售
近兩年部分企業通過產能置換方式新建生產線,前期已投入“巨資”購買產能指標和市場較先進裝備。又因近期水泥價格普通較低,新建廠相關折舊及財務費用較高,水泥處于虧本銷售狀態。部分企業甚至出現賣的多虧的多的現象。
執行錯峰生產,競合協同,價格卻提不上去
近兩年水泥企業錯峰生產時間一再延長,原本只有北方區域秋冬季才有的采暖季錯峰生產,不僅擴大范圍至南方地區,也延長了錯峰時間。甚至在春夏秋冬均安排了一定的錯峰生產時間。在秋冬季重污染天氣預警時還被強制性停限產。導致部分企業一年最多開窯半年,長期不生產,不但產量下降,企業固定費用上升,成本也隨之增加。各區域企業之間競合協同,價格也提不上去,導致企業出現虧損。
以上種種,一個虧字不能概括。水泥行業一招不慎滿盤皆輸的大有所在。輕則業績下滑,重則破產重組。目前行情下,各家企業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