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絡上對于要不要捐贈物品幫助美國戰"疫"的討論熱度不減。不少微博大V都參與討論。而微博知名法律博主@吳法天 發博提醒國內企業謹慎對美援助的時候提到了"北新建材的教訓"。
博主表示"2005年美國海嘯后,北新建材應中美兩國政府的協調,對美出口了幾百萬美元的紙面石膏板,結果引發訴訟,持續了15年之久。
最終,北新建材賠償20多億人民幣的和解金,訴訟費用支出超過3億人民幣,而且整個訴訟期間北新建材都不能將產品出口美國。"
同時,博主還附上了一張來自于公眾號"CPCU國際大使"的一篇文章截圖。從這一段文章截圖可以看出,北新建材以及它子公司泰山石膏在這場國際訴訟中付出了極大的時間以及財力成本,雖然最終達成和解,但仍要承擔巨額賠款。
不過筆者在仔細閱讀這篇文章后,發現這整件事仍然有很多要素需要說明。
首先,文章中已經寫明"由于2005年特里娜颶風和威爾瑪颶風的影響,美國東南部地區的居民需要大量建筑材料重建家園。由于當地建材缺乏,從2005年下半年到2006年,美國的建筑商便開始從美國以外采購大量的石膏板,其中就包括大量中國制造的石膏板。"而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的數據,2006年,共有100多家中國公司制造的石膏板出口到美國,其中出口數量較大的制造商里就有北新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吹竭@里,可以肯定的是,北新建材向美國建筑商提供建材產品是正常的商業行為,而非捐贈行為。
因此,這件事應該拋開"捐贈"后,再來討論。
而北新建材之所以會惹上官司,則是因為災后新建房屋的業主們開始投訴電線和空調等金屬部件出現腐蝕,還有人抱怨有臭雞蛋的味道,并出現眼睛和皮膚刺痛、咳嗽等健康問題。隨后,由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在美國頂級實驗室資助的科學研究確定了問題石膏板、硫化氫和腐蝕之間的密切聯系。
從表面上看,北新建材付出巨額賠償似乎在情理之內,因為是它將產品賣到美國,而美國的消費者因為這些產品出現不良反應。
但實際上,這其中存在著很多值得仔細"品味"的細節。
一是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的調查報告也一度認定,中國的石膏板與原告所宣稱的含硫氣體和甲醛無關。
二是2009年5月至2010年6月,相關政府部門組織了兩次全國性石膏板專項檢查,檢查范圍包括北新建材和泰山石膏生產的石膏板,檢查結果表明,北新建材和泰山石膏被抽檢產品全部符合質量標準,未發現質量問題。
三是按照法律規范,美方提起訴訟,應該層層推進,行業鏈條中各環節,包括房地產開放商、建筑商、石膏板銷售商、石膏板進口商以及石膏板生產商和原料供應商等,都應該承擔責任。但美方卻直接跳過中間各環節,直指中國制造商。
四是直到2015年,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才制定了石膏板標準規范(ASTM C1396-14a),規定本國制造或進口的石膏板必須附有通用合格證書(GCC),并將石膏板的硫含量限制在百萬分之10(ppm)內。也就是說,在訴訟發生九年后,美國相關部門才制定了石膏板標準規范。這相當于拿著新標準、更為嚴格的標準去理舊案。
2020年1月,經歷了十多年的漫長訴訟,原被告雙方終于達成和解,但北新建材和泰山石膏仍要賠償2.48億美元。這件事雖然已經過去,但仍然可以作為典型案例,提醒其它與美國進行商業往來的中國公司。因為中美建材標準的不同,以及美國政府秘而不宣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中國公司在與美國進行商業往來時,必須考慮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