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廠全面實施績效考核,開始“變相降薪”
近期,常有水泥企業一線員工向水泥人網反應稱自己被邊緣化了,被安排了一個可有可無的職位,薪水也是最低標準。他說:“一個老爺們,一個月拿兩千塊錢,還得每天早九晚五的打卡上班。上班就是打掃衛生,掃完了樓道,掃院子。一家五口等著吃飯呢,技術工人成了清潔員,這點工資入不敷出,不夠一家老小過日子”。
據水泥人網了解,這位員工所在的企業制定了嚴格的崗位業績目標,達成目標的除基礎月薪外會有相應的崗位工資以及高額的業績獎金。連續未達成目標的員工會執行末位淘汰制降職、降薪。因疫情影響,今年的大環境相對較差,前幾個月企業幾近虧損的邊緣,大部分崗位任務完成情況幾乎為零,企業便執行了部分員工待崗和在家辦公,只發基本月薪。
降薪=變相裁員!水泥企業也扛不住了
現在水泥銷量不暢,下游基建開工不足,即使開工了也沒有多少錢用來買水泥,春節前賣出的大票款還能支撐一陣子,現在出貨量雖不及常年同期,但是也能穩定工廠正常運行。在大家出貨量都不高,行業景氣度普遍較低的時候,拼的就是企業的管理成本與運營成本了。所以企業紛紛采取降薪,停薪留職的方式來壓縮成本。
說起裁員,私企管理者最不愿意,即使是一線員工經過幾年培養也是熟練工了,對生產線的熟悉程度如他們的左右手,經常用一些小改革為企業省了不少錢,這樣的員工舍不得裁。但是這部分人薪水逐年上漲,即使是停窯限產也不忍心給他們減薪。
現在只能從供應、行政人員上先下手,這部分人薪水相對較高,日常支出也較大,但是一提降薪,就有人遞交辭職報告了,降薪成了“裁員”前奏了。
某國企員工對水泥人網表示,調崗,降薪在今年已經是司空見慣了。之前停窯的時候有安排員工外包水泥廠生產,部分民企水泥廠請國企技術團隊幫忙前期運營,步入正規后再自己接手。還有冬季北方的企業將生產團隊調至南方援助生產。今年不論南方、北方前半年行情都不好,很多民企都沒有再續合同,這部分可靈活調動的員工便成了企業“閑置資產”,只發基本月薪。部分有技術的工人都選擇主動離職,另謀高就。
好行情沒趕上好制度,好制度沒遇上好行情
水泥人網曾多次呼吁水泥行業漲薪,中國建材老董事長宋志平曾提出“超額利潤分紅”,國家也曾出臺相關國企漲薪政策。
國務院曾經發布的《關于改革國有企業工資決定機制的意見》,釋放出國企員工要加薪了的訊息。
仔細研讀政策,細心的HR發現,上述指導意見提出企業經濟效益增長時,當年工資總額增長幅度可在不超過經濟效益增長幅度范圍內確定。企業經濟效益下降的,除受政策調整等非經營性因素影響外,當年工資總額原則上相應下降。企業未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工資總額不得增長,或者適度下降。
說白了就是這就是標準的打破集體大鍋飯,看業績說話,工資收入與其工作業績和實際貢獻是緊密掛鉤!而今年突發的疫情,市場環境的突變,徹底打亂了整個水泥行業的布局,水泥工人更慘,前幾年行業效益好的時候沒趕上好制度,等有了好制度,又沒趕上好市場。
隨著近兩年無論是新建生產線,還是技改生產線多在智能化上不斷加碼,機器替代人的力度越來越大。進一步加速了一線工人的就業壓力。
所以說任何時候,緊缺的是人才,而不是人。要想拿高薪,想不被降薪,首先的讓自己成為一個具有一技之長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