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以來,內蒙古地區一直是低價水泥的輸出地,利用鐵路、公路等方式向山西、河北、山東、河南等地輸出,對各地區的水泥價格影響不小。此次,一旦按照140元/噸的價格南下,即使計算運輸成本,那也將對各地水泥市場帶來不小沖擊,這對今年相對低迷的水泥市場再次帶來不小壓力,業內人士預測,這將會把今年的水泥價格戰推向高潮。
和東北地區一樣,導致內蒙古地區水泥價格偏低的原因還是產能過剩。公開信息顯示,從近3年數據看,東北和內蒙古自治區熟料產能過剩達66%,水泥粉磨產能過剩76%,成為全國水泥產能過剩最嚴重的地區。與此同時,該地區連續多年水泥全行業虧損,2015-2018年共計虧損204億元。在全國水泥行業整體好轉的情況下,該地區仍然虧損,成為全國唯一的連續虧損地區,并且仍然沒有好轉的跡象。
在此背景下,東北及內蒙古地區低價水泥的輸出問題,在短期內恐怕無法根本解決。
近期以來,水泥市場價格持續下滑,例如作為水泥市場風向標的長三角地區,水泥價格在2個月內下降80元/噸;河南地區水泥價格相比去年高位,更是暴跌300元/噸。此外,廣東、廣西、河北、安徽、江西等地區都出現水泥價格下滑。
出現這一現象,市場需求端影響是重要原因。
其中,新冠肺炎疫情對水泥行業的影響主要集中在三四月份,自疫情從二月份左右暴發開始,建筑行業實行停工停產,造成工程的延期及建筑材料的堆積,水泥供給在二月份達到飽和,且一直得不到消耗,造成復工復產后,依舊有一階段的需求量回增的緩和期,致使疫情對水泥行業的影響一直持續到五月份才有所削弱。
而到五六月份,我國多地已進入雨季,長時間的降雨天氣迫使施工進程再次被耽誤,特別是六月份,我國華中、華南等地區迎來長時間強降雨,對水泥行業產生嚴重影響,迫使水泥市場需求減少,出現產能過剩問題,為了應對供需不平衡的市場局面,水泥產業不得不進行水泥降價銷售。
另外,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是,在需求下行下,各地區的水泥“協同效應”快速瓦解,同時,跨區銷售更是打破了各區域市場價格平衡。
以泛東北水泥市場為例,根據吉林亞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布第十一屆第十二次董事會決議公告。審議通過了注銷吉林水泥(集團)有限公司的議案。吉林水泥(集團)有限公司注銷,意味著吉林亞泰、北方水泥、金隅冀東三家企業聯合平臺宣告解散。并且有消息人士也透露,東北地區其余的幾大平臺也已經無法很好發揮作用,大家各自為政,接近名存實亡。
跨區銷售并非今年出現,但激烈程度達到了近年的高潮。以山東為例,近幾年來,由于山東水泥行業沒有出現新增產能,并且自2014年以來,山東水泥行業大力開展錯峰生產,緩解了供需矛盾,恢復了市場秩序,產品價格合理回升,企業效益逐步好轉,行業經營、行業自律深入人心,行業發展回歸良性,對穩定全國水泥市場起到重要作用,更被看作是全國水泥市場穩定的“定海神針”。
即使這樣,這顆“定海神針”也飽受了低價水泥跨區沖擊之苦。一直以來,來自寧夏、山西、內蒙古、東北等地的低價水泥或熟料紛紛進入。甚至近期以來,遠在湖南、貴州的多家企業也將銷售范圍擴展到山東。令山東市場價格自今年以來一直處于低迷狀態。
從熟料或水泥的輸出地來看,泛東北、貴州、內蒙古等水泥低價格地區,無不是錯峰生產執行不力,亦或是新增產能泛濫,亦或是電石渣熟料沖擊市場的重災區。再加上本身經濟發展滯后,市場需求不足,自然成為了低價熟料水泥的輸出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