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硫監測值0.830mg/m3、氮氧化物監測值30.920mg/m3……”在天瑞集團蕭縣水泥有限公司大門口,記者看到,一塊大屏幕滾動顯示著窯尾排口的實時排放數據。相比設備改造前,污染排放濃度大幅下降,摘掉排放大戶“帽子”。這些第三方監測的數據佐證了超低排放改造成效,不僅在大門口向社會公布,還直連生態環境部門預警監測系統。
該公司產能為5000噸/日水泥熟料。“環保是企業必須履行的社會責任,行業排放標準會越來越嚴,要技改就改徹底,這也是為未來發展贏得先機。”負責人陳新生表示。
今年初,該公司對產生廢氣的工段進行了超低排放技改項目備案,于春季實施了超低排放改造:更換窯頭、窯尾收塵袋,系統密封堵漏降粉塵;采用德國洪堡技術,SNCR脫硝及低氮燃燒器降低氮氧化物;優化配料方案,采用脫硫新工藝降低二氧化硫排放濃度等。
經過提標改造,該公司污染排放濃度大幅下降,實現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含量分別小于10mg/m3、30mg/m3、50mg/m3,分別是國標的50%、30%、16%。改造完成后,回轉窯運行平穩,連續達到超低排放要求。6月,該公司超低排放改造項目通過環保驗收。
記者在廠區看到,高高的窯尾、窯頭間,大大小小的管道縱橫交錯,漏斗式收塵裝置、脫硝設備等治污設施緊連相關工序,從生產源頭給污染做“除法”。
污染治理設施升級及穩定運行,需要在環保上舍得投入,持續“花錢”。“超低排放是一個系統工程,改造完成后還需要嚴格的工藝控制才能穩定運行,由此生產1噸水泥增加一塊多成本。但達到超低排放,在重污染天氣應急預警時,停限產也會減少,這對企業是利好。”對技術改造帶來的成本變化,陳新生算起大賬、長遠賬,對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水泥工業是我省最主要的工業污染物排放源之一。2018年度安徽省水泥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別為1.3萬噸、14.0萬噸,分別占全省主要工業排放總量的10.7%、45.9%。氮氧化物是PM2.5和臭氧形成的前體物,對空氣質量產生直接影響。
源頭治污,今年4月起,強制性地方標準——《安徽省水泥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實施,并為現有企業留足6個月的技術改造時間。
相比現行國家標準,安徽地方標準加嚴,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最高允許排放濃度分別是國標的50%、50%、31.2%。水泥行業全部執行新標準后,顆粒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濃度將顯著下降,降低空氣質量改善壓力。據估算,今年秋冬季水泥行業氮氧化物將同比減排約60%。
如同天瑞集團蕭縣水泥公司,全省水泥企業全面實施超低排放改造。“環境友好,節能減排,企業才更有發展前途。”蕭縣生態環境分局副局長王永表示,新標準的實施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排放,有利于實現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