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7年會”于3月18日至20日在北京舉行,中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此次論壇的熱門話題之一。與會的專家學者認為,在以“三去一降一補”為主要任務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未來的工作重心會落在擴大有效需求和防控潛在風險。
提質 推轉型成改革關鍵詞
多位與會人士表示,隨著中國經濟增長驅動力的的變化和中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產業轉型升級成為中國經濟目前最重要的一個關鍵詞,也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和動力之一。
羅蘭貝格管理咨詢公司全球首席執行官常博逸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經濟正在實現從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從投資為主向消費為主的過渡。在過去30年里,中國經濟每年的平均增速為9.4%,但推動經濟增長的新增勞動力和新增投資這兩大因素卻正在下降。目前,中國正面臨人口老齡化、環境風險、固定資產投資回報率下降等多重難題。中國經濟亟須通過轉型為經濟增長注入新動力。
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是中國經濟轉型的重要方面。常博逸表示,“首先要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低傳統產業過剩的生產力,其次要保證數字產業和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的投資,將頂尖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等人才吸引到這些行業,以提高創新能力。通過開發新的產品和服務,以滿足國內消費者的需求,并通過促進技術工藝創新,使制造業在全球范圍內更具競爭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在論壇發言中也強調了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性。他表示,加大人力資本投資,加強職業教育,讓更多的人進入產業鏈中高端,有利于延伸產業鏈,深化全球產業分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此外,綠色發展也是中國經濟轉型的重要方面。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在發言中指出,“我國要進一步倡導綠色,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倒逼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傳統產業清潔發展、綠色改造,走出一條綠色發展的新路。”
晶科能源副總裁錢晶表示,目前經濟發展與環境氣候背道而馳,等量的發展付出的環境和氣候代價成幾何倍數增長。因此,經濟轉型要從能源轉型開始,應淘汰、限制、減少、更新高能耗高污染重工業,發展能讓更多人普惠、便捷、分享的新技術,發展讓地球更持續、人們更健康的產業。她認為,中國是產煤和燃煤大國,燃煤60%至70%用于發電。要實現空氣治理和長期氣候變化方面的目標,落實煤控、能效、可再生能源和碳排放方面的政策,電力行業的改革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