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大學教授、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邁克爾·斯賓塞表示,過去中國的人均收入有限,因此需求也有限,不需要很發達的服務型經濟。但現在時過境遷,中國經濟進入了新常態,金融部門必須按照新的要求改進資本配置的體系,使企業能擴大規模,資源能產生合理的收益。
防范 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何立峰表示,中國經濟目前面臨實體經濟結構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實體經濟失衡以及房地產和實體經濟失衡。必須瞄準主要矛盾,向結構優化找出路,在供給側上下功夫。
“金融和實體經濟的失衡體現在資金脫實向虛。大量資金在金融體系內自我循環,不僅加大了金融體系的風險,還進一步加重了實體經濟的融資困難。”他說,要堅持底線思維,摸清風險的隱患,不斷提升風險防范能力,創新風險處置方式;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通過穩健的貨幣政策、精準的產業政策、土地政策,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監管協調機制,妥善處置不良資產,確保不發生系統性的風險。
工行董事長易會滿在論壇上也表示,部分金融機構存在體內循環,脫實向虛,特別是同業、理財、資管、票據等業務,存在杠桿過高、鏈條過長、關聯過于復雜的情況,造成整個資產負債表畸形。“有些中小銀行,表內超過表外、同業超過存款,這種資產負債表是非常脆弱的,不僅虛增了銀行的利潤,而且抬高了實體經濟的成本。”他說,我國金融占GDP的比重已快速提升,并且已經超過發達國家的水平;社會上出現了一哄而上辦金融的現象,各類的新金融、準金融、類金融遍地開花、五花八門。
“過度金融化可能會帶來金融體系本身的脆弱。金融行為的偏差和異化容易快速積累金融風險,市場間相互傳染甚至可能發生市場的踩踏;部分金融資本空轉,脫離實體經濟本源,并對社會資金產生虹吸效應,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造成實體經濟的缺血;還有可能造成投入產出、金融貨幣效率的梗阻。”易會滿建議進一步加快金融立法并加強審慎監管和協同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