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崗礦工心態漸趨積極
35歲的礦工鄭建梁曾是山西焦煤集團白家莊礦的一名礦工,有14年井下一線掘進經驗。去年,白家莊礦正式關閉退出,他和150多名礦工一起來到了官地礦。老煤礦關了,自己還能繼續在一線工作,他感到很幸運。
“去年年初,誰也不知道今天干完活明天還有沒有工作。”鄭建梁說,“失業”兩字說來簡單,攤到誰都受不了,尤其是煤礦工人技能單一,一個人下井養活全家。現在回頭看,虧損礦井關了,煤炭價格漲了,企業效益好了,礦工們也都有工作了。
“工作終于穩定下來,新的一年要珍惜崗位,希望收入更多一些,女兒成績再好一點,愛人沒有怨言。”鄭建梁說。
在位于山西沁水的胡底礦,46歲的井下支護工李躍志去年第一次搬進了距家100多公里外的集體宿舍,從守家在地成了睡上下鋪的“單身漢”。
李躍志曾是山西晉煤集團古書院礦的一名職工。由于資源枯竭,古書院礦被列入2017年去產能關閉退出礦井名單。早在2015年,這個煤礦就啟動了職工分流。這幾年,李躍志身邊的工友陸續分走了,不少人去的地方更遠。
記者采訪發現,隨著煤炭市場逐步回暖,礦工收入盡管仍在下降,但工資拖欠現象明顯減少,加之職工安置工作穩步推進,與去年同期相比,礦工們逐步走出了彷徨、抗拒,心態趨于積極。
“去年家里財政出現赤字,吃老本過日子。”潞安集團石圪節煤礦自動化科副科長張強說,2016年收入4萬元左右,比過去最多時少了一半。收入少了,自己反思的多了。“過去煤礦效益好,掙多少就敢花多少,真該省著點花。”
春節后,張強就來到5里地外的潞安集團王莊礦上班。從虧損礦轉崗到了效益礦,收入好轉了,但手腳再也不那樣大了。
“早分流,占優先。”鄭建梁也感慨道,去年分流轉崗時,不少人不愿意報名,更不愿意離家,但事實證明,越晚分流,機會越少。去年10月,白家莊礦完成關井,早在3月,他們就來到了官地礦,經過一段時間磨合,已經完全適應了新崗位。
職工集中分流轉崗一年來,煤炭企業原本存在“結構性冗員、結構性缺員”現象得到緩解,既盤活了大量人力、土地、資金等資源,又推動國有企業改革,倒逼職工觀念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