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產能配套政策亟待完善
推進減產量、去產能涉及復雜利益關系,推進難度大,在思想、政策、工作等方面還有許多問題要解決。記者采訪發現,基層煤企在深入推進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面臨多重難題,亟須政策補位。
進一步打通落后產能與先進產能的去補通道。去產能最大的挑戰是“人”的問題。隨著去年以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成效不斷顯現,基層對去產能的必要性、迫切性等認識明顯增強,但職工分流安置的難度或將進一步增大。煤企普遍擔心,產能縮水后,人員安置難度加大。
完善配套政策。煤企反映,前幾年資源整合、礦井改造和資源價格是導致山西煤企資產負債率偏高的“三座大山”,山西幾大煤炭集團的負債額均在千億元以上,負債率都在80%以上,建議在去產能過程中給予靈活的政策支持,幫助企業核減國有資本,減輕債務負擔。
記者采訪發現,一批被關閉、計劃關閉或減量重組的礦井普遍存在股權糾紛。一家扭虧無望的整合煤礦退出前召開股東大會,但民營股東拒絕參加。一些本該關閉退出的礦井,由于企業擔心引發矛盾,沒有列入去產能的名單。
精準去減,節約資源。山西呂梁、臨汾等地煤礦反映,煤床下20米深處大都伴生有鋁礬土,下一步如果有的礦井關閉,煤炭伴生資源包括煤層氣抽采等問題如何處置,目前尚缺乏明確規定。